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画》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以《国画》等为代表的“官场”小说,已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一大小说类型,然而对于“官场”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大多还流于浅表。文章以文本社会学、意识形态分析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小说《国画》这一文本的话语深层进行分析并指出:与其说《国画》是对“官场”的批判。还不如说是对某些“官场规则”的抱怨,及对借助“市场规则”(交易)获取“权力”的跃跃欲试。它不仅没有质疑权力,反而凸显了权力。权力仍在迷宫般的灯火阑珊处招手……在某种共同的渴望中,《国画》既是一种“公共的梦”,又不失为某种“仕途宝典”和“升官指南”。  相似文献   

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谭帆先生的专著《中国小说评点研究》(2001年4月版)。这是一部全面研究古代小说评点的论著。全书“上编”为总体研究,阐释了小说评点的“源流”“形态”“类型”与“价值”,“下编”为“编年叙录”,梳理了两百二十余种小说评点本的概貌,可谓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于一体。这里选录的一段是关于对小说评点整体评价的,作者认为,评点在小说领域不仅仅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涉及了小说的文本改订、小说的传播出版和小说的理论构建等多种领域,故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也应取一种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侠小说和古典艳情小说与西方骑士小说和罗曼司大致相当,中国女性武侠则与西方“女吉诃德小说”调侃的对象文本相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当前的“雅”“俗”之争,还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本生产和样式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被人们称之为“先锋小说”的开创人之一的马原,在20世纪80年代,他摒弃了传统小说中文化思想的沉重负担,他对小说文本本身的关注使得他的小说呈现出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6.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而且在文本内容方面都反映了“后现代垃圾现象”,体现了垃圾(非创造性)元素的价值;一方面,小说中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垃圾”语言或内容却是符号系统、文化价值和文本意义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小说文本中垃圾的频繁呈现,虽然标志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人际关系、人的主体性、语言和生活本身的迅速沦丧,却匪夷所思地成为摧毁等级社会结构的战略手段。本文在分析一系列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基础上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垃圾元素之间的关系,阐明垃圾元素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语言实践和文本内容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描写的数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关于“生存状态”的数术和“结构必需”的数术。前一种描写体现了数术的力量,成为我们民族心理“集体无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一种描写对小说具有写作方面的意义:用于故事的展开和转换,有吸引读者的作用;有助于深刻理解文本,便于人们的阅读;有利于充分解读小说、发展或者说解构文本,当然也产生问题,主要是使写作模式化,使某些人物的言行过于雕琢。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小说教学方法重语言文字、重文学常识,忽略了小说的本质特征。写小说的是人,小说写的是人,教小说读小说的也是人,中职学生是巫须了解、认识人的人。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交互学习中通过小说提供的文本去立体地构建“人”,进而通过“人”去观照社会,提高认识人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刘美 《语文知识》2009,(4):39-40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采用的依然是在中国文坛上流传了千年的“才子佳人”,故事模式。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看,《小二黑结婚》颇符合“才子佳人”的故事要求。然而。正是通过“才子佳人”模式的故事结构,《小二黑结婚》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文本”,带给人以“快乐”而非“新生的极乐”。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微暗的火》是典型的后现代实验文本,它以文体混杂、情节零散和意义含混等反传统的文本表现形式,将后现代小说中的“反小说”现象、故事情节结构的断裂以及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推向极端,使后现代小说成为自我解构的文本.以《微暗的火》为代表的后现代小说将传统文学的“可读性”转向“可写性”,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本的封闭性.它大胆尝试,广泛创新,鼓励读者积极参与,使得后现代文本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我当然知道有一类小说被称为“主旋律小说”,也读过一些。不过,对这种拥有庞大读者群,产生颇大社会反响的小说“类型”,却从未想过要研究,好像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它的文学史地位这类问题。这种态度,在文学批评、研究界的同行那里,有一定的普遍性。记得刘复生在将“主旋律小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周围就有不少人表示疑惑和不解。以我的情形推论,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回避(或拒绝)这一研究对象,可能是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首先是基于一种“纯文学”的精英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主旋律小说”大致被看成是“非文学”或“文学性”相当低的,缺乏研究价值的文本。其次,“主旋律小说”(写作动机、运作过程、文本形态)与现实政治、文学体制的紧密、胶着的关系,也导致一些人轻易不愿与它沾边,刻意保持距离。第三,这类小说虽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但它的商业消费色彩也十分明显。这正是那些有着文学写作、阅读“纯洁性”的幻觉者所不屑的。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中的小说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本类型,新课程标准颁布无疑吹响了课程改革的号角,对于小说教学来说,改变旧有不适合新课改的观念,寻找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应成为当前小说教学中一项突出而又紧迫的任务。为此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有关小说教学相关精神,领会其实质和要义成为基础性的一项工作,在把握新课程理念基础上总结出小说鉴赏有效的方法成为每位高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五点赏读法”是鉴赏小说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我国小说创作进入了一种新的“自由状态”:以松散、自由的叙述方式,随意流动的结构,建构自由状态的小说文本,创建心灵更为自由的艺术空间;以雅与俗结合的自由状态,反映20世纪末人们的生存现状,由此,如何摆脱“物”的桎梏,重返精神家园,成为“自由状态”小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14.
哈代小说中浓郁的宿命色彩被称做悲剧意识,或是悲观意识。沈从小说中也有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似乎人的命运总是成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悲剧。前苏联艺评论家称哈代为“悲威而刚毅的艺术家”,“悲威”不是哈代小说唯一的基调。也不是沈从的小说的基调。本主要探讨的是这二人的小说如何展现他们“刚毅”的一面及其对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小说的探究式教学的性质小说的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对小说的文本进行能动地探究式地解读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小说教学方式往往是“主题先行”,即先给文本贴上一个“思想标签”,再在这个标签下对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进行一番定向的分析、评论。这种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而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教授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这样,实际上是教师一个人的解读代替了众多学生的解读,而且解读的层面仅仅是在“小说主题”和“三要素”之间作平面滑行,…  相似文献   

17.
当前小说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主题的标签式判断”“要素的罗列式解剖”“情感体验的忽略性缺位”等,着眼于小说文本独特的“这一篇”与“这一个”来确定教学的核心价值,注重“读”小说过程中的阅读体验,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呈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一种开放型结构,这决定了《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程是开放型的。综观全书,选编的小说文本是开放型的。选修课程下的小说选本只是纷繁小说史的一些“点”,小说的容量、内涵相对较少,需要通过这些“点”来带动“面”。这个“点”一如一扇窗口是开放的,在学习过程中可由此对诸多问题进行广泛、深人地探究。小说文本的这种开放型决定了欣赏也应该是开放型的,  相似文献   

19.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20.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