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州本《文选》是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居后的六家本系统,编纂上有明显的重五臣倾向。在二家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多为对李善注的删略。李善注的删略有些部分以校语"善同五臣某注"的形式"明删",有些部分则是不做任何说明、径直删去的"暗删"。被删略的李善注,与保存的五臣注都有所差别,个别地方的注文甚至差异较大。明州本进一步增强了秀州本的删注体例,有些地方已经超出了这种体例本身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3.
温州方言中使用最广的程度语"显"能有选择地跟形容词、动词、名词组成正偏式,即"显"结构的基式"X显",重叠式"X显X",反复式"X显X显"、"X显X X显X",凝固式"大显"。这些组合式大都在句中作谓语或补语,偶尔也作定语。本文以温州方言语法为立足点,结合口语语料,对比普通话语法结构,分构词、构形两类,按实词的定量、非定量原则和有界、无界标准,归纳出"显"具有表程度、表强调两种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裘锡圭认为《汉书·司马迁传》中"仆又茸以蚕室"之"茸"应读为为"耻"字。此字《文选·报任安书》引作"佴",如淳、苏林解为"佴,次也。"颜师古云:"茸,音人勇反,推也。"今就此三种说法加以考辨,并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5.
节奏多种练     
节奏犹如人的骨骼,在音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在歌曲教学中经常利用节奏解决教学难点。以下以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第三册第六课中的谜语歌谣教学为例说说"节奏多种练":教材所给节奏:①X X|X X X|XX XX|X—||②XX XX|X—|XX XX|X—||一、出示节奏X X|XX X|XX XX|X—||生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同学们感觉很简单不到3分钟就会读了,而且很准确。老师指导并给与评价。【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用走和跑来读,体现学生为课堂的学习主体。二、出示节奏X X|X—|XX XX|X—||生4人小组合作读——开火车读——全班每个组比赛读,在读中老师随时纠正不足之处。三、把1、2、条节奏按照从上往下连起来变化成新的节奏读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因噎废食",冷落了与朗读同样重要的"静思默想"。没有个安静的氛围,学生不能静思默想,语文学习就会在这琅琅的书声中失去许多东西。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而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  相似文献   

7.
翻译原则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国外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到国内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翻译学者在争论的同时,却一直忽视了源文本类型对于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影响。以同时期的两位翻译学家——纽马克与王佐良的文本类型模式为例,重新回顾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翻译学家对于文本分类所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无论在国内外,无论在什么时期,文本分类模式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现实中,有些人的评课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做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捧杀",不管课到底如何,一律把吹捧进行到底;一种是"棒杀",也不管课如何,一律乱轰一气;还有一种更可怕,是"乱杀",评课,就是不得要领或无关痛痒地指手画脚一番。  相似文献   

9.
古人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无一不重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积靡"见于《荀子·儒效》篇,旧注训"靡"为"顺",释为"顺其积习"。从原文语境以及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对"积"、"顺"二词的使用来看,旧注不可从。"靡"当训为"累","积靡"即"积累",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桑落之下"见于《荀子·宥坐》篇,注家众说纷纭。"桑落"的语源当是《诗经·卫风·氓》所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指困窘的处境,"桑落之下"即困境之下。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八十年代,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墓出土的龟形玉器,学者们一律命名为"玉龟"或"玉鳖",这样的命名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实际上,此件玉器是五千年前的红山先民模仿"鼋"雕琢的,应该命名为"玉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此件玉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兴构式"被XX"是近期非常活跃的一个构式,其具有独特而完整的构式义。我们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被XX"是具评判义的认知类构式,其构式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否认",既包括对事实的否认,即"没有XX,却被认为是XX";也包括对能愿性的否认,即"不能或不愿XX,却XX了"。  相似文献   

13.
"汶川"的读音有三种意见:去声"问川"、古音"岷川"、今四川音"文川"。对这三种读音一一进行了考辨,认为根据语音发展的规律和名从主人的原则,应该读为"文川"之音。  相似文献   

14.
杨震  蔡风华 《下一代》2014,(7):18-18
近日,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同诵经典"展示活动在阶梯教室举行,将首届校园读书节推向的了高潮。"同诵经典"活动是石岛实验小学首届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同"意为"亲子同读"、"师生共吟"、"伙伴同品",以此活动吸引学生读诗文,品经典,诵名篇。活动中,倡导家长、老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展示活动中,家长走到了台上,老师走到了台上,和孩子们一起,吟诵心中最美的诗篇。三年级的"诵唐诗"、四年级的"忆经典"、五年级的"中华情",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5.
平日里,我喜欢"爬格子",常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也许是受我的影响,外孙女从小也喜欢阅读和写作。读小学时,她便是班里手抄报的"主编",放学回到家还经常写写画画。对此,我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6.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掌握什么,怎么学,并能逐渐创新,把一本本语文书用发散性思维读"厚",又用集中性思维将它读"薄",在不断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中,不断提高辨别分析能力,从而解放学生的时空,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达到语文乃至各门学科的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上大多对"某音某"这类术语认识不清,只简单地把它看作注音术语.通过对朱熹<诗集传>中"某音某"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它的作用比较复杂,不仅可以直注字音,还兼有以音辨义、辨明古今字、指明假借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的《口占一绝》,课本将“口占”的“占”注为“zhan”(阴平)音,我认为欠妥。“占”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当其读“zhan”(阴平)音时,只作“卜问、预测”讲;读  相似文献   

19.
周永华 《现代语文》2009,(10):63-64
《绝地之音》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很重要的课文。众所周知,散文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教的。说重要,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结构完整,议论文那样逻辑严密。要教好它,要针对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黄帝”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憂"(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