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满足药剂学迅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有必要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近年来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如何提升药剂学专业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药剂学研究生导师的一项紧迫课题。作者目前指导一名留学博士生,通过分析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人才培养机制缺陷,探讨了研究生国际化意识培养对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根据国际化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出国渠道多样性和培养模式差异性教育的新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外出留学模式,阐述了外出留学研究生和留学回国研究生管理与教育的新举措,并分析了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构建了来华留学研究生“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发展质量”四维分析框架,对来华留学在读研究生与毕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显示,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生源质量不理想、课程前沿性不足、跨学科课程数量不足、双语教师不足、培养过程监管形式化、职业指导不足、思想道德素养和身心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提升招生宣传有效性,吸引优质生源来华留学;加强国际化内涵发展水平,提升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培养制度建设,强化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健全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满足国际研究生个体成长成才需求。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英文培养、趋同化与差异化结合培养等措施,并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使所培养的巴基斯坦留学硕士研究生和国内师生相处和谐,其在学术上超出了预期水平,这表明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践结果可供招收巴基斯坦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讨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现阶段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主要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即:建立和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和加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等,以确保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2007~2016年在华留学生的统计分析表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在留学生教育中的占比大幅提升。但从工作实践看,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若干问题,包括生源质量不高、国际接轨不足、支撑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我国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历史积淀不深、工科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主观原因主要是政府、高校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导师指导工科留学研究生积极性不足等。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政府应将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等政策进行改革;高校应将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之中,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培养标准,实施精英教育,还应进一步完善留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和生活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对外宣传;通过政府与高校联动,大力提升工科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招收高层次外国留学生力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研究生来华学习。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学生专业基础和汉语基础相对较差、缺乏适合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课程体系陈旧、毕业附带条件过多、硕士学位单一、学制偏长和轻视过程培养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的增长,趋同化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倡导的方式,也是各培养单位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以江苏大学为例,总结了留学研究生趋同化培养“三同”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三同”是指同窗学习、同室创新、同台竞技。“三同”的核心是同窗学习,从文化层面回答了怎样培养合格留学研究生的问题;同室创新与同台竞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与保障,既强调合作,又强调竞争。通过留学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留学研究生培养综合成本的降低、校园国际化氛围的繁荣、毕业留学研究生有效融入并服务于学校事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数据,展示了“三同”培养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驱动着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然而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存在认识高度不够、语言交流障碍和教育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变革路径,即政府应加强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和配套实施制度建设,高校应明确来华留学“四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健全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输入—过程—输出—跟踪反馈”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升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精英人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人力和智力支撑的责任和义务。基于政府管、高校办和社会力量评的视角,分析了近十余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发现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学科发展优势特色不明显、洲别区域发展结构不平衡、质量保障体系及其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策,即创新发展政府-高校-社会机构"三位一体"管办评分离机制,打造我国"高校品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教育品牌;健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生源-预科-培养-实习与毕业-校友发展"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提升我国软实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学习OBE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职"两课"教学出现的瓶颈,提出了将OBE理念运用到高职"两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此来促进高职"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改进了传统运维的基本流程,包括告警、根因定位、分析预测和能耗管理,对潜在的问题进行趋势预测,最后结合智能化运维系统对大数据日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极地遥感”是极地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极地,了解极地遥感研究的内容和原理,掌握利用遥感手段解决极地问题的方法。本文通过介绍极地遥感课程设置背景,探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为“极地遥感”课程教学提供具有实践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YOU Jun;FENG Hui(Hubei Water Resource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430000, China;Wuha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Wuhan 430000, China)  相似文献   

15.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统筹及有效衔接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移学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的关键。从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出发,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汽车服务企业三方为育人主体,统筹制定中、高职衔接一致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订单前置、能力递进、学历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并重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协同开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中、高职院校三方参与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我们着重分析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专业/班级教学的合理性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结合近几年的改革实验,形成了课程设置采用"1+1"的方案。通过加强国家考试、校企合作平台与教学的有机衔接,实施课上"教学做"一体化、课下多种教学资源并用和学生社团相关竞赛活动为补充等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已经全面嵌入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之中,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和理念正在对政府治理理念、治理内容、治理手段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没做出响应。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现有培养体系存在的不适应,并对其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讨微课教育在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照顾者压疮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压疮好转率、干预12周后压疮发生率及两组照顾者的压疮知信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本文试着从高等教育定位、学生自主选择权以及教务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共性上的困境。认为高等教育应当以培养顶尖人才的精英教育为定位,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对于专业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此外,要摆脱普遍存在的以高毕业率为目的的评价体系,转而侧重于毕业生长期发展状况的追踪考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高等学校电类专业"单片机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单片机课程教学系统,有效地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创新大赛有机结合,突出教学环节的反馈功能,实现授课、实验和竞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