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本土化中文版修订量表对全国391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以高校辅导员角色压力源、职业倦怠及其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得出:辅导员角色压力源一、三维度呈现中等偏下水平,但在性别、学历以及职称等方面并未出现显著差异;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总体呈现中等偏上水平;辅导员角色压力源与其职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减轻辅导员负担,辅导员个人应做好角色转换,社会应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职业倦怠已成为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中的高频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凸显。从社会学层面看,社会角色失调和社会流动受阻是引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分析以及其解决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及专业化的建设,从而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可是真正从辅导员自身的认知角度对其进行干预的成果较少。本文从认知失调理论出发,尝试着从转变角色观念、客观地看待职业倦怠、变完美取向为满意取向、正确理解辅导员工作的付出与回报和进行积极归因这五个方面来协调高校辅导员失调的认知,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已经客观存在并日益受到关注,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辅导员多重性角色冲突、多样性角色不清、被迫性角色中断、重复性角色失败是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对策是厘清辅导员工作事务,建立学生信息网络,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辅导员加强自我调适和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说:"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聪明的人肯定是善于及时抽身倦怠,重鼓职业激情的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竞争产生的压力导致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工作,影响到人才培养,影响到国家的四化建设。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提出了预防和解除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策略,以引起社会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角色冲突理论来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在于规范性文件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模糊性、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学校及内部机构对辅导员角色期望的多样性、社会对辅导员角色合理期望的超越性、学生对辅导员角色专业化的期望。角色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表现为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是解决角色冲突的必要要件。  相似文献   

7.
论文介绍了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表现,从社会、学校、辅导员自身三个方面对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预防和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出台的"43号令"明确界定了辅导员的身份和职责。随着时代的变迁,角色认知不深入、工作期望值与现实回报产生落差、职业认同感得不到共鸣、新型师生关系的复杂性等都会让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感。该文以政策,理论为指导方针、实践为检验依据,提出思维革新、换位思考,辅导员角色定位再认知、工作方法优化提质等可行性措施,从而用提升辅导员专业胜任力来缓解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9.
从角色、职业、组织、社会四个方面入手,深刻剖析了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师资队伍建设的外延和内涵两个维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辅导员逐渐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等角色融为一体,他们面对工作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高校如果能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进行调适,就可以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尊重和关怀,以实现辅导员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女性辅导员因有自己的性别特质、心理特点,且承担着更多的婚姻家庭责任,在辅导员这一角色扮演中,有着自身特有的角色冲突。其中角色内冲突主要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自身角色局限性与辅导员的角色要求之间的冲突以及女性辅导员的自身发展与辅导员职责之间的冲突;而角色间冲突主要表现在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间的冲突。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对辅导员队伍稳定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易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角色冲突问题,可从高校和女性辅导员自身两个层面人手采取相应的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青年辅导员队伍是学生管理工作一线主力军,他们对于辅导员角色的职责履行、权益保障、价值认同和职业发展等方面有着许多期待。由于实际情况与角色期待在政策落实、学校管理和学生期待三个层面存在落差,也使他们容易产生角冲突而出现职业倦怠。为了让地方高校青年辅导员健康成长,加强地方高校思政队伍建设,可以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校和青年辅导员自身三个维度出发,调和冲突,达到角色和谐与角色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校辅导员当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科学、职业发展遭遇瓶颈、工作状态的"不可预见性"、工作绩效的"非显性"、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帮助辅导员调适职业倦怠,可以通过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积极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量身打造有效的工作评价机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切实减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林红 《高教论坛》2013,(5):87-89
在概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综合表现的基础上,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探究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指出"倦而不怠"对于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并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基于个体视阈提出塑造合理信念、练就工作艺术和走专业化道路三项自我干预措施,达到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于立东 《教师》2014,(20):105-107
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影响辅导员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外部情境因素和辅导员的归因特性是职业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职业倦怠与归因互为因果,职业倦怠源于归因,归因能够影响和改变职业倦怠的程度。基于归因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治理倡导宽松、包容、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主张高校应营造科学、务实、民主、温暖的学校育人环境;辅导员应改变、改造、提升个体特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作为从业人员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存在于各个行业。从职业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度阐述了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影响,从社会、学校、学生和辅导员自身等方面,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避免或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基于国外学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英文文献,梳理了学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且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预测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研究还显示,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高负荷工作量显著相关,高效的辅导技能不仅可以提升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还可以减少辅导员去人格化。此外,研究发现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辅导员具有更积极的职业态度,对较少学生提供服务的辅导员倾向于较低的倦怠感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为辅导员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提升辅导员对工作的认知水平等方面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减少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8.
唐德斌  王孝红 《教师》2013,(8):107-108
由于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主要分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对社会、学校、学生以及辅导员自身的消极影响,从优化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体系、健全高校辅导员的组织激励机制、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来探析,提出缓解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人力资源管理(HRM)视角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在前人关于职业倦怠研究基础上,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假设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有11个。以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为调查样本,对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和实证检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支持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的假设。在此基础上,根据潜在变量路径系数提取出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分别是高强度工作、学生对辅导员的不尊重程度、学校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缺乏社会地位,冀望对以后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校辅导员的现实角色定位的复合性尽管可以暂时性地应对高校教育现实,但其权宜性也会阻碍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所列的职业分类体系相比对,辅导员职业角色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职责的繁重性。重新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进行定位势在必行。通过调研发现,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扮演存在"实然角色"与"应然角色"的错位、提供的服务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完全对应等问题,而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则集中于辅导员对学生发展的辅导咨询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这一"重叠共识"的体现和实现者,正是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实质性内核。通过将高校其他人员的职业责任"零余"部分进行"加总"的途径确立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是与职业发展的历史相悖的职业角色形成路径,也是辅导员职业责任过重以及角色困境的根源。依据关于角色期待的"重叠共识"和"减法"逻辑减去辅导员的管理、服务职责,确立"辅导咨询本位",是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应然定位和职业发展取向。"辅导咨询本位"的辅导员将通过其辅助性、建构性功能服务于学生发展,其职业责任主要在于社会认知与适应的引领,学生人生观念与社会行为的指导以及学生心理的关怀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