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山 《教育与职业》2012,(20):26-28
民办高校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制度,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内部监督机构普遍缺失,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及内部管理的无序性、低效性。建立健全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及相互制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实行法人治理、教育家治校、专家治教、学者治学,是实现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民办高校科学决策和规范化管理的组织保障,是民办高校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公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亟待改革,必须把握高职院校组织特性,改革和创新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系统:建立董事会制度,变单一的领导决策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横向调适权力,变党、政二重唱为党、政、教、学和谐合奏;纵向下放权力,变系部被动应付为主动经营;重构监督体系,变零星监督为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均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对比董事会指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以及校(院)长主持下的校务会议集体决策和分工负责制,此类制度的选用更注重决策的正确性及集权性。可以针对我国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双向发展,立足现有法人治理结构框架,结合域外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塑造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方向的法人治理结构。民办高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得校长集行政、教学、学术于一身,针对校长集权的特点,应成立监事会、教授会等机构,形成权力监督机制与专门治学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高校各项工作在董事会领导下合法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教授治学,并保证高校的教育教学与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4.
民办高校权力运行中的出资人(举办者)控制、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职权不明晰、缺少利益相关者参与及内外监督机制缺失等法人治理结构上的突出问题,使得民办学校陷入了家族化治理、内部权力冲突频现、缺少共治动力及存在监管盲区,深刻制约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在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制度框架下,迫切需要直面治理困境,突破法人属性、产权制度、举办者权益及政府监管等政策瓶颈,明确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路,完善外部制度建构,改进民办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之初资本控制的单边治理模式,已经阻碍了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与单边治理模式相对应的共同治理模式,成为更加适应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走向共同治理模式有利于决策机构成员结构的多元化、高校权力配置的合理化,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平衡内外部权力和保障教师权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办高校以办学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作为标准,可以划分为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但是这一划分标准未区分民办高校的产权归属,不能精准确定民办高校法人性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定较为笼统,没有区分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民办高校的不同治理模式,导致中国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实践中呈现董事会受股东控制、教师监督缺乏、内部分权制衡机制不合理,非营利民办高校捐助法人属性不明确、党委和教师监督机制缺失等状况.基于产权理论与不完备契约理论,明确民办高校产权性质,对民办高校剩余控制权作合理划分是优化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路径.在未来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中,应当根据产权性质对民办高校法人性质作区分.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构建以理事会为核心,校长独立行使权力,教师、党委、政府监督的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权力制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健全的权力制衡体系推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权力结构优化配置,是理顺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充分释放民办学校体制活力、实现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权力高度集中、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权利保障不力、外部制衡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依据权力制衡三种范式,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权力进行有效制衡,需从内部权力分立、内部治理主体权利保障、外部制衡强化等多方面施策,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权力制衡体系。  相似文献   

8.
领导体制对于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和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领导体制的形成是与党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宏观管理、学校的办学积淀和未来发展规划相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道路的领导体制和治理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董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校长聘任使用不够规范、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有力、监事会职能不够明晰、领导班子建设和管理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阻力。伴随着民办教育的新法新政,民办高校领导体制进一步优化,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的民办高校治理制度设计。要使这一制度设计真正释放活力,从"良制"走向"良治",需要民办高校立足于自身实际,从"办好社会主义的民办大学"这一总要求出发,加强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在优化和完善董事会制度、赋予和保障校长行使管理权、建立和健全监事会制度、选好配强学校领导班子等方面做大量细致工作,转变观念,捋顺关系,使彼此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真正推动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有效共同治理必须以共同价值为引领。从治理形式有效性和治理实质有效性两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治理普遍存在决策权仍由"少数人"把控、决策与资源配置低效等诸多共性问题。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有效治理模式构建,须坚定共同治理理念,以共同价值为引领,追求权力配置形式的有效性,落实效率原则下的科学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分类管理改革的推进,现有民办高校将真正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不同的法人组织。法人属性的差异,意味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机构的调整和变化。从公共性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现有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私人性特征,表现在治理目的、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方面。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来说,其内部治理从私人性转向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公共属性、民办教育政策导向、获取公共财政支持的综合使然。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公共性,应形成树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的,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建立公平、透明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状态整体平稳向好,但各类风险挑战一直伴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现存风险主要表现于资金财务、内部治理、教育质量等领域。建立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借鉴组织免疫理论来构建的民办高校风险防范分析框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组织与环境间关系三大要素。非特异性免疫是民办高校事先进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组织结构、制度规则和组织文化。特异性免疫是民办高校后天形成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组织监视、组织防御和组织记忆。在组织与环境间关系层面,要构建民办高校风险治理协同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政策制度环境,构建常态化评估监测。  相似文献   

1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民办高校架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关系到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民办高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涵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索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方法途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民办高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在高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现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理念。文章依据中国民办高校办学实践,提取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主要构成:董事会(董事长)、校领导(校长)及核心教职工,阐释利益相关者主体间性关系及存在问题,提出并论证期权激励是消解利益相关者间问题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规范科学、可供操作的期权激励的逻辑框架,包括期权确立的原则、选择激励的模式、确立行权的条件、确立辐射对象和数量,以及合理设置等待期和行权期等问题,供民办高校激励人才、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创建第一所近代大学以来,英国地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经历了近200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完善。通过对两所颇具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案例剖析,从中归纳出英国地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董事会主导运行,校内外人员参与决策的双边治理,“校——学院”双层级治理,以行政权力为主的“双轨并行”治理,通过各类委员会和特定人员进行治理协调等。  相似文献   

15.
民办高校进入分类管理过渡期后,举办者频繁变更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立足民办高校举办者的现实基础与办学动机,从举办者办学和政府规制两个视角分析了变更问题的特征、诱因及影响,阐明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的缘由大多是“学校控制权私利”问题。当前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举办者变更规程、强化协同监管和发挥属地治理”的新机制,不断规范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工作,是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是民办高校按照国家有关教育政策和制度规范对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化、合法性进行监督的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过程与方式。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在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监督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民办高校科学管理和规范化办学的重要机制保障,同时也是民办高校规范有序运行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当前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民办高校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学校章程建设,落实完善教代会制度,积极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作用,以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在于,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成长,推动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形成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民办高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8.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既是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战略性架构来推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构建新型学者共同体实现模式、界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分工机制、剥离非学术型行政岗位负责人的职称头衔、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等,以此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 ,其组织结构与管理行为因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已出现了一些与公办院校显著不同的特点。从陕西民办高校的情况来看 ,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促使民办高校的发展走硬件先行、规模扩张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这种发展方式对民办高校的领导体制、组织管理和运营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