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文例析     
互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行中,有时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其中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前边省略“汉”字后边省略“秦”字,句中“秦”“汉”互,“明月”与“关”互。诗句意思应该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古诗中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维吾尔牧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和田的维吾尔》  相似文献   

3.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烨 《广东教育》2008,(3):61-62
学生作文当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情感自由流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个性自由绽放,于是,便有学生作文时的"情感真挚""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万古传诵的名篇 ,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什么原因呢 ?且不说诗歌的思想意旨 ,只看第一、二句就显出令人惊叹的蕴藉、精警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看到的只可能是眼前的明月边关 ,但偏偏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样就把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眼前的明月边关这不同时间的两幅画面叠合在一起来 ;后一句单句看 ,本是一个特定时间的情景 ,万里征战 ,少有生还 ,但联系前一句 ,就让人立时看到一个穿透历史的画面 :从秦汉到现在 ,连续几百年 ,边关征战一直未有人生还。如此前后两句就以…  相似文献   

6.
我家就在无锡惠山脚下,所以我平时喜欢爬山,喜欢沉醉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悠闲,喜欢登山时汗水蒸发的那份惬意。我喜欢看书,开卷有益嘛,每本好书都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万古传诵的名篇,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什么原因呢?且不说诗歌的思想意旨,只看第一、二句就显出令人惊叹的蕴藉、精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看到的只可能是眼前的明月边关,但偏偏说“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就把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眼前的明月边关这不同时间的两幅画面叠合在一起来;后一句单句看,本是一个特定时间的情景,万里征战,少有生还,  相似文献   

8.
互文与校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诗》中为人乐道的名句。此句应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这种上下成“互文”的语言现象,在我国绚烂多姿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古典诗词曲赋中,是屡见不鲜的。了解并掌握汉语言的这一特点,无论是阅读古籍,或是阅读现代文章,对我们了解文意,开拓思路等,都是大有裨益的。“互文”现象,它实际上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形式上是词语分置,而内容上却表现出分置词语的同意并列.互为一体或彼此补充等关系。  相似文献   

9.
《项脊轩志》是至真至性至善至美之文,用心审视它,在记叙文写作中会受很多启迪。在记叙文写作中揉进景物描写,能使文章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艺术效果。"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段文字,令人过目不忘,多年后仍能朗朗上口。小鸟依人,明月有情,桂影摇曳,一切是那么的和谐温馨,令人心怡,它写出了项脊轩环  相似文献   

10.
据简牍材料,秦汉刍稿税征收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主要有“束”“石”“钧”“斤”“斗”等。其中,“束”既可作计量单位,也有刍稿测算标准之用;“石”既可作重量也可作容量单位。笔者推测,“石”作容量单位计量刍稿时,与粮食计量体系中量麦的折算比例是一致的,二者同为3:2;刍稿计量时出现“小石”与“大斗”连用的情况,这与粮食计量有所不同。基于此,秦汉刍稿税计量系统中可能也存在和两石计量相类似的大小石关系。此外,计量刍稿用容量“石”折换重量“石”是为满足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宇宙里,有一片想象的天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雨后的空气是那么清新,松林的夜色是多么美好……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有思念的地方,人人心中的月亮都不一样,相信大家都偏爱自己心中的那一轮明月吧!而对我而言,庐州月恰如圣洁的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如果宽广无垠的夜空里,只有一轮明月挂中天,未免显得有点儿落寞。所以,在"万千繁华已落尽"的唐诗宋词里,不单单描写月亮的作品多,以月亮作陪来营造氛围的作品更不少,品之实在是妙不可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似文献   

13.
正如何让古诗文教学既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也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新意,更有"更上一层楼"的高度,还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启迪,最难得的是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进程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无言·等待     
月,还是秦汉时的那轮明月。关,还是秦汉时的那座雄关。但龙城飞将已不在,胡马的悲鸣也不再响起。阴山的身躯谦卑地伏着,在岁月的流转中没了言语。无言,是看破了红尘的禅意。今夜,我拾阶而来,只为寻觅一点秦砖汉瓦的沧桑,来沉淀我驿动的心,沉淀出所有的诗篇。无论是雄壮的还是惨烈的,无论是柔情的或是凄迷的,我都愿意坦然去面对。当繁华落尽,这一切也如浅水浮花一般,波澜不惊了。  相似文献   

16.
频繁出现在唐诗中的"明月峡",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必须注意巴东明月峡的存在。注家所谓的朝天"明月峡"、巴县"明月峡",实际上多是这巴东"明月峡"或巴东三峡。孟浩然《入峡寄弟》中的"明月峡"也不是陈贻焮先生一再肯定的巴县"明月峡",且依此判定孟浩然"起码西至巴县"是不可靠的——至少该诗所指的是巴东"明月峡"。其实应视其为普通词组,理解为"明月下的峡谷"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满怀眷恋地叙写了书斋“项脊轩”的环境陈设,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室外“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相似文献   

18.
正与朋友聊起"慢生活",她马上想起的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她说:"王维在辋川过的是真正的慢生活!"当然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并不空,有人,只不过这个人是闲的,于是能够感受到山的空灵,春夜的幽美。心闲,心外的声音便只是衬托世界的宁静,这  相似文献   

19.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6,(Z1):116-117
房子的骨架撑起来之后,再在四面砌上墙。墙是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除了遮风挡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带来了领地这样一个概念。墙把空间分隔成内外两个部分,外面是公共的区域,里面就是私人的空间。中国传统的墙是用土砖砌成的,所以和墙有关的字都是土字旁。甲骨文甲骨文的"墙",上面一个"片"加两个  相似文献   

20.
语文之美     
其实,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精神是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