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学位点自我评估要把高校自我评估与政府合格评估相结合、学位点自我评估与学科动态调整相结合、学位点自我评估与学科绩效投入相结合、综合评估与专项评估相结合、学位点评估与后续建设相结合等五项基本原则。在机制整体构架上,需要综合评估与专项评估相衔接,更要突出专项评估;多元主体参与,鼓励社会参与,突出学术评价;高校自我评估与后续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估的作用;高校自我诊断评估、社会中介水平评估与政府合格评估相结合,形成完整学位点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
学位点自我评估是学位点合格评估体系的重要一环,对推动学位点建设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对67个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我国专业学位点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估目的重合格鉴定轻诊断发展,评估动力不足;评估主体自主性不强,多元主体间协同合作不够深入;评估内容缺乏专业学位特色,落实效用不足;评估结果反馈不及时,忽视后续改进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学位点自我评估的作用,需要在四方面做出有效改进:重视发展性评估,增强自我评估动力;增强高校自主性,建立多元高效沟通合作机制;挖掘现实问题,优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时反馈机制,促进学位点建设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围绕当前大学学位点自我评估中的突出问题,强调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要推进两方面改革,一是改革自我评估体系,全面分析学位点要素及其结构,构建具有内外多维视角的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加强过程性评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学位点综合评估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学位点建设过程的全面管理。  相似文献   

4.
认为我国学位点评估体系存在着政府合格评估引导不够、社会中介教育评估机构缺失、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我评估意识不强和三类评估协同不力等主要问题。指出学位点评估体系改革要构建合理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学位点评估体系,加强政府合格评估的引导作用,积极培育社会中介教育评估机构,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学术力量,增强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我评估意识。同时提出学位点评后体系改革的意见,即学位点评估体系应强化学术力量和市场力量,向国家体制、学术体制和市场体制的中心转移,是学位点评估体系改革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点评估实践,认为专业学位点自我评估要坚持学校自我评估与政府合格评估相结合、学位点自我评估与学科动态调整相结合、学位点自我评估与学科绩效投入相结合、综合评估与专项评估相结合、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学位点评估与后续建设相结合等六项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经历试点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要找准专业学位点自我评估定位,明确专业学位点发展目标,强化专业学位点专项评估,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自我评估。  相似文献   

6.
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校要开展诊断式的自我评估,学位点自我评估具有前瞻性、激励性、监控性,有利于及早发现学位点在设置、师资等方面的问题,以便实行动态调整。因此,细化学位点评估流程,建立评估约束机制,明确评估责任主体,协同内外监督,兼顾内外需求,合理构建学位点评估体系,以评促管,才能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7.
张海防 《江苏高教》2012,(2):121-122
文章探讨了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的特点:突出评估工作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估过程更加注重科学性;评估工作不断深入,自我评估的有效机制得到发展和完善;强化了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学位点评估工作,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文章对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位点的自我评估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位点自我评估制度建设,是培养单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重要举措。文章从自我评估的意义入手,进而提出自我评估应遵循实事求是、定性定量相结合、整体就高评估等原则,最后构建出自我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学科评估存在“学科评估”名称乱用、概念内涵不清、指标体系混乱、评估方法不当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在学理上予以厘清。“学科评估”按政府、第三方社会机构和高校三类实施主体,在名称上分别对应于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水平评估和学位点自我评估;三类“学科评估”在内涵上有其内涵外延与特征;现行三类评估在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及具体指标体系内容上需要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学位点评估机制发展历程、分析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学位点建设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关系出发,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学位点评估机制框架应考虑的“五个协同”.认为责权关系为机制建设基础,协同考虑是优化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施强制性的研究生学位点合格评估是在原定期评估和学位授予审核制度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这项评估既要突出形成性评估的诊断作用,提高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同时又要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性评估的趋势,与国际接轨。实现提高学位质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学位结构、优化省级学位点布局的发展性目标,要借鉴审核评估的开放性和互动协商的特点。文章提出需关注关键性因素,借鉴不同评估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探讨编制省级硕士学位点合格评估方案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以期更好地开展省级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中,优化学位点布局是强化区域人才自我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新疆高校研究生学位点布局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疆研究生专业学位点数量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区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位点区域布局失衡,影响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硕博学位点学科设置也不连贯,学科建设整体实力薄弱。建议通过增设研究生专业学位点,逐步优化研究生学位点的区域布局,保持硕博学位点学科贯通,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等,以提升新疆高校研究生培养能力和学位点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学位点自我评估的实践过程,从明晰评估内涵、发布工作方案、组织专家督导等环节中,分析了目前学位点自我评估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生源分布不均、学分设置不规范、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率较低、联培基地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学校及学院层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位点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六个时期:孕育期、生成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蜕变期,每个时期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特征。学位点的不同生命周期分别对应着增列评估、专项评估、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国际评估和撤销评估,不同评估具有不同的效用。学位点动态调整是评估结果的利用。学位点生命周期、学位点评估、学位点动态调整共同构成了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内部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学位授予水平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自我评估工作的基础,它通过一系列科学、完整、系统的指标衡量学位点的建设情况,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大数据的涵义、特征及其教育应用价值,从大数据视角审视了传统学位点评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学位点自我评估体系应由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分析诊断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四部分组成,并详细说明了大数据在每一部分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我国在立法上建构了申请撤销和强制撤销两种不同的学位点撤销机制。但申请撤销存在省级学位委员会权力来源不明的困境,强制撤销亦面临实体性标准模糊和程序性规范缺失的难题。为此,应当认定省级学位委员会在撤销学位点中的权力源于“行政委托”而非“行政授权”,并且应从细化评估标准、优化评估主体结构、从轻处理新设学位点等实体维度和确立事中申辩权、保障事后救济权、创新撤销学位点的信息公开制度等程序维度着手,达至撤销学位点的规范化,推动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学位点建设水平直接决定和体现着民族院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能力.作为民族院校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核心工作,存在着学科门类结构失调加之布点重复、所依托学科发展先天不足、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偏少且分布不平衡、学术团队难以支撑学位点发展、经费不足导致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学位点管理体制与机制陈旧滞后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学科建设、制度完善、团队创新、经费投入和自我评估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在对学位点评估标准体系概念及其生成机制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审视我国现有学位点评估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学位点评估标准应从学生成长规律、学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及社会诉求三方博弈与互动的角度入手来构建,努力建成“刚柔并济”、“多维衔接”的学位点评估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20.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点布局包括学位点体量、学科等级和学科方向等方面,对其布局的分析与优化有助于区域内高校的资源调整、学科设置和需求优化.本文采用描述统计、Perl词频分析和SPSS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的体量状况、学科等级和学科方向进行分析,获得该学位点分布的特征为:四川省和重庆市学位点数量约占西南地区的2/3;重庆市硕士、博士学位点近5年平均招生人数在西南地区最多;贵州省硕士生导师年均指导的学生数在西南地区最多;四川省学位点C-等级以上的高校在西南地区最多;学科方向主要包括管理决策、物流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基于这些特征及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