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电气控制与PLC”为机电类专业一门职业岗位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电气控制领域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和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信息技术用于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两个切入点及创建“开放式、交互性”《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了“交互性教学”的课程教学设计的观点,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实施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以B/S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在课程创新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并叙述了课程教改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在探讨了当前《微电子工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的基础上,以松绑教育与整合教学两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及探索,最后对其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该模式的运用对全面改革《工艺》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球化学多元统计分析”是面向地球化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面临内容相对陈旧、课时严重不足、实践操作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笔者尝试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并实践,包括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整合网上教材和教学资源、扩充相关软件的操作训练、理论授课与实验课交叉进行、课堂授课与课后作业有机融合等,同时融入了教学思政内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社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注重“物流信息化职业能力”培养,整合传统教材章节模式,推行基于从六位四化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开展校内校外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7.
阐释了“课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探析了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困境,原因是“课”“赛”“业”衔接不畅、“学”“与”“思”内力不足、“教”“评”“创”动力不够等因素限制,并探索出高职高专思政课“课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多维实施路径:整合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日常教学和专业性比赛相融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品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姝 《大学教育》2018,(3):40-42
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等教育应力求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针对当前高校微电子平面工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炼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改进考评机制,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有机结合,培养一批熟知先进微电子工艺,具有一定工艺设计、分析以及解决实际工艺问题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等。当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要“演员”,老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那么,怎样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运用非线性的学习资源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网络多媒体数字化教材有利于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冲破教材在内容、形式上的束缚;运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激活学生思维。同时,师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败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应具有创新性、多样性,但模式先导制约了它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被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所束缚,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SPR”模式是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英语演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所设计的一套集能力训练、活动设计和效果评估于一体的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包括观摩、实践和奖赏三个环节。通过引入“个性化的教材自选制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跟读模仿体系”“积分奖励制度”和“重测制度”等新型教学理念,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和“一考定终身”等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演讲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将多元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以便为学生后续专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可选择性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载体,显然也可做此路径的尝试。研究表明,“原理”课的知识内容可粗分为哲学知识类型、科学知识类型和信仰知识类型。这三种知识类型的教学分别适合运用讲授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和实践式教学模式。只有首先分清各部分知识的类型,然后才能采用较为适切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这一新视角或可为多元教学模式在“原理”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职业院校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塑料挤出成型”是专业资源库中的核心课程之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出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SPOC为代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热点。以“涉外秘书实务”课程为例,进行基于成果导向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改善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创新与素质重构。  相似文献   

15.
公共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思辨性等多重属性,而且课时多、影响大,通常是团队教学,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先天优势。公共英语课教师必须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树立“新文科、大英语”的新理念,跳出语言和文化教育的传统格局,增强“课程思政”意识,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科学、合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公共英语教学当中,打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自觉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者、研究者、践行者、先行者和示范者。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伞状"学→教间性"模式是以"教、学双主动"为"伞柄",以"教-学-考-研-做"为"伞骨",以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为"伞面",多条分支共同构架的伞状教学模式。从大学生视域探析该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学双主动和教、学一体化,有助于进一步推行该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军队院校金课建设要求出发,结合BOPPPS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BOPPPS教学模式下的“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理念,选择该课程中“模拟I/Q正交鉴相电路”这一典型教学案例,展示如何运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引入、教学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六个环节,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开展“雷达原理与系统”教学改革具有独特优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学服务社会”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威斯康星思想的核心理念,更是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灵魂所在。高校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通过社会活动、学科竞赛、实践调研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将“高校—师生—社会”等多方利益紧密结合,构建多元共赢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以“中国社会实践”课程改革为例,课程以威斯康星思想为启示,构建出“纵向教学”与“横向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对传统的实习鉴定考核模式进行了优化。课程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金石,并将项目策划全面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打造出高校社会实践课程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在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称号后,着手全面推进示范中心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其重点是优化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核心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目的是使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协调发展,不断进步。具体任务是: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实践课程模式,避免“以偏概全”,探索并构建了全新的“实验、实训、实习、科研、创新创业、竞赛”的“六位一体”实践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学习模式出发,提出了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模式建构模型;进而以电子专业核心课程为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给出了“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以及电子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资源库设计办法。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