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陈娟 《文教资料》2013,(6):40-41
河北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存在三项不足: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的能力有限;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对河北文化品牌的宣传、策划和推广不够。本文提出三点建议: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和推广力度;打造艺术家主导型和环境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探索文化产业品牌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蔚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有待于建设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优良基地。通过分析蔚县文化资源的现状及特点,明确其优势和不足,从资源整合、市场规律、品牌文化和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蔚县发展文化产业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同时保定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当前保定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竞争力不强、投入力度不够、营销和传播力度不够。创新保定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要深化交流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和扶植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全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商山四皓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产业开发的潜力巨大;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环境下商山四皓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发展商山四皓文化产业要统一认识,加大投入,提高商山四皓文化的人文景观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要打造商山四皓文化品牌,拓展对商山四皓文化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温州的文化产业仍处在从传统型向现代型文化产业格局迈进的"过渡阶段"。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哺育、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温州文化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性、集聚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基础差、市场不完善等多方要素影响下,温州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薄弱,优势产业、品牌建设并不突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来撬动大投资、大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未来温州政府应积极调整策略,更加注重从源头上解决制约温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在顶层设计、融资渠道、品牌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保定坚持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传统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两大园区”“十大基地”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成为保定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非常明显,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实力偏弱;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挖掘,品牌效应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力度不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营销手段落后,特别是缺乏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因此积极发展保定文化产业,塑造文化产业品牌,实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精品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科技化传播战略是提升保定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体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题,体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式。为此,需要大力弘扬和谐精神,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基调;加大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以全球化为契机,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集聚发展是河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这些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民间工艺美术等为主要业态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为主,以专业村为主要集聚形态,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管理粗放、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大、抵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应当通过完善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完善学习和创新机制、拓宽从业人员培训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集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素质不高,这与政府的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力度不够、文化产业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文化企业人才建设措施不力及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等因素有关。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要更新人才观念,强化河北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顶层设计;创新引才机制,形成河北文化产业人才强磁场;健全育才体系,构筑河北文化产业人才高地;完善用才制度,激发河北文化产业人才活力。  相似文献   

10.
从队伍建设、创作阵地、资金保障、创作理念的提升、创作品牌的确立、区域资源的挖掘等方面分析了制约丽水市文学创作队伍良性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丽水市文学创作队伍良性发展的相应建议:加大政府和组织的扶持力度;确立创作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机制;优化创作文学精品的环境;挖掘区域资源,培育文化品牌;加强文学评论,扩大创作影响;探索文学创作与文化产业"共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昆明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塑造昆明精神;2.开展文化理论创新;3.实施文化名人工程,培养文化高级人才;4.打造文化品牌;5.构建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城市文化是新昆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在“文化昆明”建设中还应注重研究昆明城市文化主题性问题;协调三次产业发展,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在昆明经济中的分额。  相似文献   

12.
河南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但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打造国际著名品牌方面还存在品牌知名度低、创意不足,对名人文化重视不够,宣传推广营销方面的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文化品牌传播的机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以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知名度,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3.
通过PEST分析法这一管理学模型视角,对三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探究三亚海洋文化产业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谋海洋文化产业新发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战略、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海洋文化产业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三亚市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铜陵市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利用铜陵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据此提出加快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即以民族文物和特色文化产品等资源为基础打造铜陵综合文化系统;整合铜陵文化产业资源,树立文化产业品牌,提高铜陵文化产品竞争力、加强文化形象的理念设计,精心策划一批具有铜陵鲜明特色的文化产品;努力提升铜陵公众文化服务水平,同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要让秀山旅游业乃至文化产业突破瓶颈,需要站在文化产业的高度,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以产业品牌建设为核心,推动“优势文化资源向优势产业资源的转化”和“文化品牌向文化产业品牌的转化”.才能更好地促进秀山经济实现后发优势,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学周刊C版》2017,(12):9-10
文化产品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文化产品存在着重娱乐性轻社会意识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相悖的产品屡禁不止、产品质量有待提高、文化品牌建设与维护不够等问题。可以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良好环境三个方面对文化产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投资总量太小,投融资渠道狭窄,投资方式原始,造成我国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市场狭小和消费不旺。改革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方式: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金融介入,建立银行业对文化产业投资的信贷机制;积极牵线搭桥,加大文化产业引进外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产业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河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等,提出河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构想———将文化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之一,以城市品牌管理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带,大力建设"客家古邑"文化产业示范园,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链,产生产业的联动效应,以点带面,促进河源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提升"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把河源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富裕、休闲宜居的品牌城市。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文化产业的创意化、数字化趋势必将导致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走向发生革命性变化,也必然使当代文化品牌建设打上数字文化、文化创意的深刻烙印。齐鲁蓝色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品牌打造要积极顺应文化产业数字化的趋势,结合自己的文化优势、产业格局、生活习惯,发挥后发优势,自觉培植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长点,努力打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数字化文化产业品牌。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和传播区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涵养的重要战略。石家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化的产业环境和政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同时也存在着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设施建设多方位缺失等问题。石家庄文化产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应积极实施全方位协同战略、文化品牌塑造战略、骨干企业带动战略、金融创新扶持战略、"走出去"战略和人力资源支撑战略等六大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