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小朋友在成长中要面对许多事情。有的是第一次经历,事不大但终身难忘;有的虽然并不是第一次,但由于某种特殊性而刻骨铭心。总之,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有朝一日便转化为亲切和温馨的回忆。本期“成长密码”专栏有两篇作文记载了各自的“第一次”。三年级小朋友张帆的《第一次看家》很细腻地写出了第一次独自看家的感受:紧张。一只小狗玩弄袋子发出的声音都使他“心狂跳不止”,“吓出了一身冷汗”。小作者如实地写了自己的“胆小”,表现了可贵的真诚。不过,今后可要加强练胆子哦!周明同学的《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第一次”的不良行为,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发脾气,“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时,就应十分重视,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加以纠正。孩子“第一次”撒谎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而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无意间撒了谎。这种情况,当父母讲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以正面引导之后,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做错了事,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便用撒谎来应付大人。如果“第一次”撒谎得逞,孩子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会用撒谎来应付被动局面,渐渐便养成撒谎的…  相似文献   

3.
高献辉 《江西教育》2003,(23):28-28
《背影》一文关于“泪”共写了四次:第一次写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写望父买橘,“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则是接读父亲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到父亲背影。四次所写的流“泪”,虽都是动情所致,但特写的环境不同,流泪的含义不同,因而用词不同,彼此不能互换,更不能省却。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刻领会: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的“泪”…  相似文献   

4.
儿时问过的许多“为什么”如今大都已经成了常识,其实现在所谓的“常识”有许多还是没有回答出来的“为什么”,尤其是那些关于我们自己神奇的身体的问题。什么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存在?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做梦?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听?什么时候我第一次看?割下的头还能存活吗?人体能预测地震吗?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用机器人来代  相似文献   

5.
我们时常会为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读,在读到“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这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此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故事。我决定来一次“模仿经典”。于是我对小超说“:小超,没关系。这句话是个长句子,很难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一书中蕴含的“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位来书写历史,以人为本位选取、评价历史人物,以人为本位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人为本”是他思想的核心和写史的出发点。《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从“以人为本”的述史原则出发,他对历史进行了创造性的编撰。他在史书中第一次客观公正地对“利”作了叙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意象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将“意象”引进诗学领域,此后,意象逐步运用于诗歌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评论。但对意象的理解一直以来众说不一,出现歧异。本文认为“意象”是具有象征性、暗示性、多义性的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教书育人的警世名言,也是我园培养新教师的准则。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我们园长责无旁贷的义务。我园对新教师的要求是:一年入门,二年胜任,三年成才。为了帮助新教师走稳第一步。我们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一次培训、一位导师、一次展示、一次交流、一次家访。  相似文献   

9.
《诗大序》继承了前人“诗言志”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揭示了诗歌之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并指出了诗歌产生的现实基础及其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教师而言,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尴尬”,自己本能的解脱是对“尴尬”的第一反应,但若能与学生共同探索和解脱“尴尬”,那其不是一次很好的研究性学习?下面是我在高三复习时和学生一次冲破课堂“尴尬”的研究性学习课.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上海市推行了“职业见习计划”,数千名青年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与用人单位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本次第一批“职业见习基地”共有40家,共提供见习岗位1700个。据统计,本次参加报名的青年近3000人,其中有高中生、三校生,也有应届毕业生,而最高学历已达到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表哥说要带我去个好玩的地方,我很高兴。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家名叫“天堂”的电子游戏厅,门口赫然写着“未成年人不得进入”。我慌忙地把刚跨进的脚缩了回来。那个店员出于他们的“待客之道”,不由分说地、十分热情地把我拉了进去。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走进电子游戏厅……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中,罗贯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马谡的三笑,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第一笑,是在马谡察到街亭的地形之后;这是轻敌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盲目自信。第二次大笑,是在马谡听了王平的忠谏之后;这是讽刺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刚愎自用。第三次大笑,是在司马懿窥山之后;马谡身处绝境,尚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这是一次愚蠢的笑,笑得可悲。马谡终因三笑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玉树地震中,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所拥有830多名学生的学校,在这场7.1级的大地震中全体师生无一人伤亡。这在满目疮痍的震后玉树,堪称“最牛学校”。  相似文献   

15.
"情书"来了     
我是一名初中女生,以前一直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可有一天一封“情书”把我改变了。那天我发现自己的书桌抽屉里有一封“情书”,上面写道:“自从第一次看见你,我便无法抗拒你的吸引力。你婀娜多姿的身材,甜甜的微笑,含情脉脉的眼神,温柔  相似文献   

16.
皮皮不哭了     
由于地震之后,有的家长对孩子照顾得更细心,有时还有些娇惯,生怕孩子受委屈,致使孩子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就以“哭”解决。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当孩子第一次经历地震灾难后,我们应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两次“猴子审判”相映成趣,两者都涉及美国的自由教育原则,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次“猴子审判”借助自由教育原则帮助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入美国学校课堂,而新版“猴子审判”却在自由教育原则下试图用“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取代进化论。“猴子审判”向美国自由教育原则提出了挑战,人们对自由教育原则进行实际的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老课重上,省时省力,稍微磨一磨,即可闪亮登场;新课重磨,劳心劳力,必须经受挑战。我把目标锁定在无数名师演绎过的经典课例——《认识人民币》上,开始了本人从教以来最艰难的一次“炼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的实践与思考,经历了“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的过程,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人民币的认识》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放下”和“上升”中走向成熟,逐渐彰显出好课的光彩。现将磨课的个中滋味与各位同行共享。第一次实践简单克隆遭遇尴尬[教学流程]一、看物猜价,揭示课题。1.…  相似文献   

19.
鲁四老爷的"表里不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四老爷是《祝福》的重要人物,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因素。鲁迅先生对这个形象的塑造,着墨不多,仅仅是抓住其“表里不一”的特征进行反讽。作者的这种匠心有着深刻的用意。反讽之一:言与行的表里不一祥林嫂曾两次来鲁家做工。第一次鲁四老爷就“皱了皱眉”,对新寡的祥林嫂生厌,因为祥林嫂不是为丈夫殉节的烈女;第二次鲁四老爷也“照例皱过眉”,并且判定她为“伤风败俗”的罪人。对祥林嫂的两次来做工,鲁四老爷都是不高兴的。在他眼里,祥林嫂已是不干不净的“浊物”,是不吉不祥的“丧门星”,可是,两次他又都接纳了她,接纳的…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完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和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对唯物史观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是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恩格斯使唯物史观第一次得到系统、全面、准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