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与普教相比,艺术职业教育可以说处于劣势.文化课因课时量不足、学生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等因素一直是艺术学校发展的短板.而专业课呢?知识与技巧也面临着更新与创新,亟待学习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经验及理念.缘此,笔者认为,文化课与普教接轨、艺术职业教育专业课与国际接轨的"双接轨"职教模式值得借鉴.当然,"双接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学校管理者具备眼光、智慧、毅力和勇气. 先说文化课与普教接轨.其实专业突出、屡创佳绩在艺术职业院校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足为奇.文化课则历来是公认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普遍不够重视文化课,文化课教师因缺乏成就感而致工作没有动力等.首先,课时量就不足.  相似文献   

2.
张娜萍 《教师》2010,(35):41-41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文化课应发挥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功能,摆脱应试目标和普教模式,突出文化基础知识能力在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的实际应用,实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英语作为职业学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基础文化课程,如何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专业特色,为专业服务,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文化课应发挥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功能,摆脱应试目标和普教模式,突出文化基础知识能力在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的实际应用,实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英语作为职业学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基础文化课程,如何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专业特色,为专业服务,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美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体现在"职业生涯"的概念中,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就包含了衔接沟通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的中高职衔接并非单纯的教育阶段衔接,更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是人才培养与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这种衔接的职业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同时具备技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弹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的改革促使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正在发生极大的变革.以护理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为例,探讨职业教育行业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整合的意义重大,加强职业院校文化课与专业课程交叉整合的力度,为解决职业院校文化课教育与专业课的合理融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的证书,名为双证,实为单证。文化课教学不被重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是学历证书含金量较低的原因。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特色,高估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能力,混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不能准确理解"服务宗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内涵,是文化课教学不被重视的原因。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职业学校教学的双重任务、获取双证书的教育目标,职业学校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大体相当。扩招加剧了职校生文化基础差的状况,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保证"双证书"制度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孙丽琴 《考试周刊》2010,(42):78-79
职业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学生不但要学好文化课,而且要学好专业课。如何把文化课与专业课很好地结合起来,上出具有职教特色的文化课来,这是目前职高文化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我从事职校数学教学多年,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学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结合专业理论,将文化课的内容渗透到专业理论知识中,进一步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实施教学,致力于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那么,中职的数学教学,既要提供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又要为专业课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与现行的市场经济也极不适应。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的是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是非常少的,并且职业教育又是沿用普教和高等教育的模式,这就使职业教育的目的发生了扭曲,培养的学生用脑能力根本达不到高等教育的水平,而动手能力却和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差不多,沿用普教模式的结果是将职业教育搞成应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各类职业学校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有大量的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专业课教师,作为高师院校不仅要培养满足普通中学需要的文化课教师,更要培养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课教师.  相似文献   

11.
来稿集萃     
职业中学是为社会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正确处理好职业中学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职业中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认为: 1.职业中学文化课应是基础工具课,它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重要依托。 2.专业课是职业中学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知识。没有专业课,就不成为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结构的逐步调整,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农村,由于各类职业学校发展的太快,许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一哄而起。对职业教育内在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和急功近利的办学目的,造成了农村职教办学中诸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忽视文化课教学。有些职教办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农村培养技能型、操作型经济建设人才,文化课教学没有存在的必要。因而极不注重文化课教学,把文化课课时量一削再削。这种自诩为突破了普教模式的教学行为,其实是以普教一味注重知识灌输这个极端滑向了  相似文献   

13.
石磊 《快乐阅读》2012,(4):35-36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由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组成。文化课与专业课都是为了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最终目的,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文化课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它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对于中职学生学习语文而言,更缺不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决定了中职数学课既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又是学习专业课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和基本工具,中职数学应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5.
郑仲朝 《考试周刊》2011,(31):204-205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文化课与专业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职业教育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当前,情境教学理论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文化课教学。随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学也率先引入了情境教学理论,涌现出大量学术论文。而这些学术论文在论述将情境教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文化课的优势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服务",更有学者提出在文化课教学中"创设与专业相关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文化课的工具作用。"文化课教学中有如此振聋发聩的呼声,笔者认为是时候将情境教学理论系统地导入专业课教学中了。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其两大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设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为着力点,通过数学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不断融合,让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升,从而不断地强化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呈现出文化课、专业课、社会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因此,改变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的固有特色要求职教专业课教师必须集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于一身,偏倚其一或其二,职教教师很难履行教育职责.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STPDS)正是针对传统职教师资培养弊端,回应职业教育要求而提出的,是对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旨在通过三方有效合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专业课教师.  相似文献   

19.
职业高中对农学类专业生的教育,要打破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走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道路,在稳定公共文化课的基础上,坚持“能力本位”、“能力中心”的市场标准导向。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性”的实用型、适用型人才或者为高等学府准备一批知识和技能都扎实的后备军。  相似文献   

20.
赵云雁 《教书育人》2001,(22):31-32
大凡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尤其如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的改革,最终都将归结到课程的改革上来。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训练职业能力服务,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是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的关键,也是我们潜心研究这一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专业学科模式、能力本位模式、综合制或选修模式。其课程结构大体分为四类: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