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是 1 95 3年 2月参加工作的 ,很巧 ,《教学与研究》也是这一年创刊的。一晃儿 ,整整 5 0年过去了。记得在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 ,《教学与研究》是教师进行教学必备的参考读物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那个时候 ,我一直订《教学与研究》 ,《教学与研究》上面的文章对我增长知识很有用。可惜 ,经过“文化大革命”都丢失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我写文章较少 ,所以也没有与《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打过交道。上个世纪 80年代 ,我和《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打交道比较多。一方面 ,我在《教学与研究》上发了几篇文章 ,和当…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初期近十年的《辅导员》杂志编辑生涯,是我难以忘怀的一段人生经历。在团中央书记处的直接领导下,由于全社同仁的努力和全国少先队工作干部与辅导员的支持,《辅导员》杂志的发行量突破了23万份。人们赞誉她是少先队“权威的声音、知识的阵地、信息的窗口、辅导员的朋友”。回顾这十年的实践,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创新”二字。  相似文献   

3.
难忘的三位长者张天亮我是在《山西教育》创刊第二年到编辑部工作的,到1966年休刊后“斗批散”为止,离开编辑岗位,其间还下乡两年,为刊物做的工作很少、但编辑部致函邀我撰写祝贺文章时,称我为“张老”,不禁倍感愧赧。不过这个“老”宇,倒让我更为感怀当年的三...  相似文献   

4.
祝贺与祝愿     
20 0 1年 7月底 ,在贵阳召开了全国百所高校“两课”教学部主任的工作研讨会。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多年来已经形成“惯例” ,每年暑期召开一次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工作研讨会。当时 ,我作为社政司司长参加了研讨会。记得在研讨会闭幕式进行中 ,会场突然停电 ,会议只能暂时中断。在之后短暂的休会时间内 ,《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参加研讨会的四位女编辑 ,立即活跃起来 ,她们抓住时机 ,一位女编辑站起来大声地向与会代表再次宣传起《教学与研究》办刊的新思路和近期的新选题 ,另外几位女编辑拿着各种宣传材料 ,穿梭于代表之间…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教学与研究》创刊60周年.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坚守着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这一办刊宗旨,《教学与研究》已走过整整一个甲子. 我于1982年毕业留校,有幸被分配到《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工作,直至2009年退休,在这里工作了27年.《教学与研究》给予我太多太多,可以说这里是我的一所学校,在这里我跟各位老师学做编辑,更学做人. 《教学与研究》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她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工作在这里的人都感觉到这个集体充满正气和温暖,工作起来快乐、舒心;让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同志对这个集体永远怀有留恋之情;让那么多的优秀学者愿意把自己最有质量的学术成果交由这里发表.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教学与研究》无论怎样发展变化,一直有一种传统和精神维系,虽然没有人对其作出过准确的概括,但大家又都承认她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成长,与教育报刊的关系密切。回顾我最近四分之一世纪的人生历程,我深深感到《广西教育》杂志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真是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和指导。我和《广西教育》的交往始于1978年。那时主持南宁小学教研工作的邹节华同志让我对全市小学语文教师谈谈学习新颁布的大纲的体会,我着重谈了作文教学。会后,他把我的讲稿推荐给《广西教育》的编辑卢清同志。这篇8000多字的《谈谈小学作文教学》,后来发表在当年5月号上。从那时至今,在杂志社的关怀指导下,我经历了“吃透教材,掌握体系”“扩大目标,审美赏析”及“由教到学,开展科研”这样的三级…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创刊40周年了。40年来,她不仅成为培育史学新人成长的摇蓝,也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知音。我与《历史教学》联系的时间并不长。1979年6月7日,《历史教学》编辑部的编辑同志到上海组稿,我当时为市历史中心组成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林德芳同志主持的组稿座谈会。会上,编辑同志在列举了“文革”后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种种困难情况后说,为了恢复历史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8.
时间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往前走的时候你很难发现它有什么异常,而一旦回头看看:“哇!这时间过得真快!”
  转眼已经六年了,说起当初与《高中生之友》结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我的发稿编辑熊国国。我曾经是熊编辑手下的作者,后来因为工作关系熊编辑“转战”到《高中生之友》杂志工作时,“顺手”把我也拉了过来,理由就一句:“这是一本很好的杂志,你来帮我做专题吧!”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丛论》是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编造的一套丛书,是该省文科学报同仁多年来编辑理论研究和编辑工作实践的结晶。这套丛书能在当前形势下如此隆重出版,的确是我国学报界乃至出版界一件可喜可贺之本!黑龙江省的文科学报同仁一向是团结进取、生气勃勃的.他们不仅学报办得别开生面,而且编辑理论研究的成果也令人瞩目一早在1983年,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就编印了《编辑学论丛》一书.据我所知,这大概是新时期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编辑学论文集.由此开始,黑龙江省文科学报同仁的编辑学研究成果如千帆竞发时多年来撰写和发表…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创刊四十周年前夕,编辑部的同志邀我将四十年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感受写出来,与刊物的读者——中学历史教师交流。我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感情很深,确实有好多感受,因而我欣然接受了编辑部的要求。我的第一点感受是:我爱上“历史教学”这一行,经历了一个由有趣、有味到有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11):97-129
2019年7月29日,由成都大学《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和创新创业学院共同主办的《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年编辑委员会会议暨"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论坛在成都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近40位编委专家、学术"大牛"共襄盛会。此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论坛上有13位专家发表了主题报告。本刊编辑部特此整理发表这13位专家的主题报告,以飨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2.
气度与办刊     
气度小者,非办刊人也,也非做大事人也.说这话的,非气度大的人,只是与人相比还算可以吧.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胸一定要大,大到肚子里能撑船,不拘任何小节.人不能与任何人去比较,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好的.我做《开放教育研究》这本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已经10年了.而真正做这本杂志也有17年了.说到底,10年前,我只是个编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时《开放教育研究》影响因子是0.000,现在的影响因子是1.459(万方统计源,2011),不仅进入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南京大学的CSSCI,而且也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北京大学的中文类核心期刊,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独一无二的双料核心期刊.除此,《开放教育研究》还获得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年最有影响杂志.时间一晃10年过去了,我要感谢我的领导张德明,感谢我的主编徐皓,感谢我的编辑部同仁魏志慧和翁朱华,感谢我的主办单位给了我办刊的空间.我这个编辑部主任的头衔,实际上就是执行主编,编辑部的大事小事、选稿发稿都由我负责.  相似文献   

13.
在时间的浩瀚海洋里,十年也许只是一个瞬间,但对于我,和《高中生之友》一起走过的这十年,却意味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飞跃。
  2003年,《高中生之友》创刊,与我合作多年的编辑调任《高中生之友》,他决定为高中生开设信箱栏目,希望由我做主持人。“卓玛信箱”就这样出生了。  相似文献   

14.
我与《甘肃教育》因工作而结缘。从《甘肃教育》筹办开始,我先后在《甘肃教育》编辑部工作了近10年。1988年调回西北师大美术系任教后,我又义务做了两年兼职编辑工作。在那段日子里,我有缘和各位在全省都数得着的优秀编辑老师们一起学习、共事,对我这个20出头、初出茅庐的人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亲爱哒《文苑》:从初中开始已相伴六年啦,谢谢一路有你。马上要面临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考验,说实话很迷茫很无助。我想去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放3D电影,我想去新疆义务植树,我想拿到New Zealand 的WHV……有太多想做的事情,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取得好的高考成绩,希望收到《文苑》编辑部编辑的鼓励。  相似文献   

16.
李淑秋 《下一代》2013,(3):48-48
《下一代》杂志编辑部: 今天情不自禁地给责编辑部写封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年前我看到了《下一代》2011年第4期。其中园丁手记中的《父母对孩子要学会“留白”》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屈指算来,做教育工作已36年,这期间任校长职务18年,占了工作时限的一半.这不算短暂的教育历练,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我按照“做得出智慧,说得出道道,写得成文章”的标准,将这些经验教训梳理并记录了下来。我与《北京教育》杂志有缘,8年前,编辑就约我完成了校长任职的一些文章,  相似文献   

18.
我是在2006年3月至2011年9月担任《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的,任职五年半.正值纪念《教学与研究》创刊60周年之际,谈几点办刊的感悟,作为与编辑同仁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走进编辑部     
难忘五年幼师生活,有一位朋友始终陪伴着我,那就是《幼儿教育》。而当我即将结束学生生活的那一年,学校安排了劳动实践周。我们全班同学被分成若干组,分派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巧的是班长竟然把我和阿西安排去了编辑部,说是我俩的字比较端庄秀丽。我和阿西是带着些许探秘的心理走进编辑部的。接待我们的老师和蔼可亲,他安排我俩的工作是登记来稿,即把来稿的题目、作者姓名、邮政编码、地址等登记下来,然后按每份稿件上方标明的编辑姓名进行分类,再把稿件分送到各个编辑手中。这工作听着简单,一做起来才发现需要耐心和细心。挺繁琐的。特别是碰上那些字迹潦草的稿件,我和阿西辨认了半天也没个结果,只好请教编辑老师。编辑老师说他们也很头疼这种事,有时稿子里很关键的一个字无法辨认,全编辑部的老师就一起来鉴别,慢慢地,他们一个个都成了“辨字高手”。难怪刊物的“投稿须知”中都有一条“字迹清楚端正”,要不然,编辑老师们真不知要多化多少时间呢!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终于登记完了一大堆稿件(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稿件),顺利完成了第一天的工作任务,此时唯一的感觉就是手酸脖子疼。编辑部的工作就像一串长长的链子,一环扣着一环,我和阿西所做的工作只是这条链子上的前面一环,后面还有编稿、审稿、排版、校对、印刷……读者拿到的当月杂志,其实编辑老师们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着手工作了。一周的劳动实践很快过去了,当我走出那幢简陋的二层楼,手捧着新一期的《幼儿教育》时,似乎觉得这本不厚的杂志有些重,因为在她的背后隐藏着太多个默默奉献的人。  相似文献   

20.
甜蜜的回忆     
认识《宣武教育》编辑部的老师们,要从刚到十五中工作时说起,那时的编辑部里办着一报两刊,我的同事乔老师在交接工作时说“每月都要写校园信息然后送到编辑部去。”这样,除了教学任务外,写信息,尤其是给《教育信息报》写信息一度是我课余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