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于婕 《教育》2006,(6):28-29
好与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好与差,又是会相互转换的。事物是发展的,静止、凝固、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差生”亦然。这是哲理。 哲学,源于生活。生活,与哲学并无距离。“差生”,是游离于哲学、游离于生活、还是生活哲学? 其实,成就感,是人类共同的内在驱动力。古往今来,有谁甘愿沦落为“差”呢? “择差”教育能否挽救“差生”?就此话题,本刊记者对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于华主任和刘艳红咨询师进行了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教师生活得幸福吗?或者通俗地说,教师过得幸福吗?更简单地说,教师幸福吗?这就是对教师幸福问题的质问和反思。虽然有人说“谈论幸福是要招来嘲笑的”,但是,教师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心和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的回答是“教师过得不幸福”,那么,教师为什么“过得不幸福”?如果回答说“教师是幸福的”,那么,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教师怎样才能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4.
上哲学课之初,如果叫学生谈对哲学的第一印象,他们往往会说哲学很难,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有的说哲学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的觉得哲学枯燥乏味,离生活很遥远……哲学本身的普遍性、抽象的概念不容易“通俗化”,让学生感到头疼。在他们看来,哲学长着一张可怕的脸,她孤傲、冷冰冰,一句话:“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哲学吗?── 从西学角度看中国学术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好回答。首先涉及的当然是哲学本身应该如何理解,更为不幸的是“哲学”一词乃从西方经由日本贩卖而来的,于是便更使这个问题扑朔迷离。那么我们不如估且放下这一问题。哲学似乎太高高在上了,不那么容易把握,不如先让我们看看层次低一点的东西。 中国究竟有没有数学?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的国产“数学”有鸡兔问题。鸡兔问题首先就不如方程组那么有“数学味儿”,倒象是给小孩子的智力游戏。据说如果数字太大,就只能靠直觉估摸等等“水平低下”的方法解…  相似文献   

6.
让我们先从字面上解读一下“学生”这个词。何谓“学”?作为名词的“学”,指学业、学问、学识;作为动词的“学”,指学习和体悟。何谓“生”?首先是生疏、陌生、不熟悉;其次是生命、生存、生活;第三是生长、产生和创造。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是不象古希腊那样的一种自然哲学,而是拯救乱世的政治哲学,不是空无飘渺的玄谈阔论,而是处世立身的人生哲理。老子提出的“无为”、“不争”、“柔弱”,是指人的行为应取法于“道”的自然法则。如果局限于“无为”二字理解,忽视“无为”中蕴蓄着有为的进取精神,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认识悖论     
西西 《中文自修》2005,(9):42-43
一提起哲学,我们会想到什么?一堆堆厚厚的书籍?一张张严肃的“伟大哲学家”面孔?一个个高深的概念?有没有试着去想,其实,哲学可以很生活,可以很“平易近人”?你一定会说我在故弄玄虚了。好吧,就让我们来证明,哲学并不是那么枯燥难懂。来吧,享受一下“思维体操”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佚名 《良师》2010,(3):22-23
“不插电”直译为“拔掉电源插头”。“不插电生活”是指断绝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不使用高科技电器,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目前世界各地都有人组织“周末不插电”活动,找一个周末,不玩电脑,不看电视,不吹空调,不煲“电话粥”。周末怎样“不插电”呢?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正是我们用神性来度测人生的肇始吗?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如果”这个词,便好奇地问老师:“‘如果’是什么果子,好吃吗?”老师笑笑,摸着我的头:“‘如果’不好吃,生活中不应该有‘如果’,你要好好把握!”似懂非懂的我点点头,又跳到一旁啃好吃的苹果去了。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阿莫那什维利等人道主义教育家的思想可以形象地称为“心的哲学”。“用心生活是孩子们的特点”。因此,“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把心献给孩子”,“不仅仅用智慧与人相处,而要用心来相处”。“如果脱离‘心的哲学’,教育的人道化就不可能实现,而脱离了教育,‘心的哲学’也会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作育涵养圆满和谐之人性,进而成就高尚事业和建造良善社会。依此,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识(人文)教育。而通识(人文)教育的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哲学教育或哲学性的教育。是故,作为通识教育之灵魂,哲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居有基础地位。欲求实现哲学通识教育的此种基础地位,至关紧要的乃是促成“通识教育哲学化”,亦即使哲学通识教育变成“弥散型”或“浸润性”的教育,为此应完成相应的观念更新和教学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15.
付莹 《天津教育》2014,(11):58-59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生活中,儿童总是充满了疑问和好奇,以极其朴素和敏锐的观察力,抛出许多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并刨根究底,如“我从哪里来呢?”“我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这些极具哲学色彩的问题,体现出一种原始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张丽芝 《学前教育》2023,(24):14-15
<正>作为理工科妈妈,我认为培养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十分有必要。孩子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中随处见到的现象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妈妈,为什么蚯蚓会干死?”“妈妈,为什么秋天叶子有的变黄,有的变红?”“妈妈,为什么冬天玻璃上有雾气?”“妈妈,为什么鱼儿只能生活在水里?”“妈妈,电视里的人是怎么出现的?”……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只是应付地回一句“不知道”,那么孩子从大人的语气和表情中,就会感受到不理解和不支持,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哲学给人的感觉是深奥、抽象和严重脱离实际生活,其实哲学的智慧无一不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生活的经验总结。作为哲学老师,如何将哲学这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学问回归生活?"俗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又是一个很生活的东西,如果将"俗语"带入哲学课堂不啻是一个绝佳的选择,进而实现"生活"与"哲学"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或无效?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也是一种观念。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到多少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逻各斯”一词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中,虽有多种不同用法,但主要的,他是把“逻各斯”看作本原的。“逻各斯”与火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了赫拉克利特的本原学说,并且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一“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①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就是从追求“永恒的”本原,开始进行哲学思考的。何为本原呢?“本原指万物的根源或元素”②。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③,那么,…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上,老师问豆豆:“书上说‘蜜蜂给校园增添了生气’,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豆豆说:“蜜蜂偷采花蜜,花儿当然生气呀!”同学们哈哈大笑。豆豆又说:“如果不生气,哪来的‘鲜花怒放’啊!”豆豆知道“生气”有因为不合心意而不高兴、不愉快的意思,但他不知道“生气”还可以指生命力、活力。“生气”指活力的时候,是名词,比如我们可以说:“小朋友们最有生气。”而“怒放”只是指花盛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