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工具论”教育观。强调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和功能,主张教育要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2)“本体论”教育观。强调教育对于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受教育者即学生的需要,并要围绕学生来组织所有的教育活动。(3)“结合论”教育观。认为“本  相似文献   

2.
教育功能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育人功能或称本体功能,二为社会功能或称工具功能。自80年代末以来,关于两大功能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一、“本体论”“本体论”强调把人作为出发点,把教育的育人功能放在突出地位。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等。  相似文献   

3.
一、两种不同的数学教育功能观  对于教育的功能,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为“人文观”,认为育人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的文化修养,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种观点可称为“社会观”,认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的政治修养,注重人对为社会服务的各种技艺的掌握。  “人文观”的数学教育,以训练人的心智为目的,侧重于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社会观”的数学教育,以训练人的数学技能为目的,侧重于数学…  相似文献   

4.
关于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探讨虽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并在观点上形成“理想主义”(本体论),“功利主义”(工具论)和“均衡论”等若干派别,但至今还是个方兴未艾的话题。问题的实质是,当今教育应以发展人的价值还是以发展社会价值为目标,亦即当今教育应以理想主义为主色调还是以功利主义为主色调。功利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工具性价值”,教育的功能在于为社会服务,教育的出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杰 《教育探索》2002,(1):34-36
一、教育价值观研究的现状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教育这个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因人的总体需要不同而不同。由此引起的关于教育价值观的种种争论,总起来说有“工具论”与“本体论”、“均衡论”与“统一论”等观点之争。1.“工具论”与“本体论”“本体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因而促进受教育者在个性、理智、身体各方面自在、完善、和谐地发展是教…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就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则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被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各执一端,强调了教育价值功能中的一个侧面,应当说,都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二者的共同弊病在于它们都把自己的出发点强调到了极端的程度,完全排斥和否定了另一面的合理性。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看成是同社会相对立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教育价值浅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价值,一直是教育哲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它涉及到教育实践和教育认识的众多领域,对教育实践和教育认识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几乎每一位教育思想家都要对其进行一番研讨,以至在教育思想史上出现了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最终发展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为“工具论”,一为“理想论”。前者以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与建设者,社会的需要不仅为人的需要,亦为教育的需要;后者则认为,“工具论”将人非人化,压抑了人内在的天性和自由,教育应  相似文献   

8.
持“教育活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是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目的和意义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专指学校教育活动,包括课内活动(主要指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活动课程论”则认为,活动也是课程,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上两种理论虽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以社会和教育者为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动物和工具来进行“培养”和“塑造”,力图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所谓“适应者”。这样,教育的价值就单纯地变成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具。诚然,肯定教育具有工具价值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强调人的工具性,而相对忽略了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性发展,这样的教育就成了“无人的教育”。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时曾划分了三个阶段:一是古代社会个体对他人、对社会集体的依赖;二是近现代社会人对物质的依赖;三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发展。①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确实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点的…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是对存在本质的最一般的探讨。纵观中西哲学的历史发展,侧重于从“是”与“是者”的关系来研究存在的“是论”,侧重于从“在”与“在者”的关系来研究存在的“在论”,侧重于从“无”与“道”的关系来研究存在的“道论”,构成了本体论研究的三重视界。如果说前两种本体论强调的是存在优先于非存在,那么后一种本体论强调的则是非存在优先于存在。比较这三种本体论的异同,对于厘清本体论的内涵和特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育人功能的回归 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古以来对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均起着巨大的作用。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将教育视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因而又称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强调把人作为出发点,把教育过程作为培养人的过程,因而又称教育的育人功能。显然,教育这两大功能是同时并存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由于人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聚讼不已、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仍未停息。然而,细细想来,人们的观点——这里指讨论中占主流的又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工具论”和“人文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说来,“工具论”者虽然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即强调语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先地位,但一般并不否认语文课要渗透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3.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研究取向教育功能的论述、梳理,以及对教育功能的“教育本体论”和“教育工具论”的诠释,探索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性。以平衡性、调节性、整合性等原则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教育教学是寓人创造性劳动的活动,而创造性劳动的实质是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促成人的价值最大实现,作为人价值体现的技术往往成为人追求更大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托和工具.从人本质对象化这个结果出发,过分抽象强调人与技术的关系必然导致唯技术论、“人的主体意识”夸大论.所以,价值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对象化,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强化人文思想的渗透,其核心就是强调人的价值实现这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解读当代大学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关于大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教育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融合论”。如有学认为,科学教育人教育应当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互补则两利,对立则两伤。例如理工科院校缺少人教育,而人学科专业缺少科学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个性不完善,社会适应能力差。另一种是“统一论”。如有学认为,目前人教育的欠缺并非科学教育的过分张扬,  相似文献   

18.
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教育是无“根据”的教育。教育研究有本质说而无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方式。教育哲学必须究问本体论,也就是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以领悟存在的方式来成就其存在,这种存在方式称为生存。因此教育哲学也就是究问生存论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教育。生存论以人存在的时间场域为起点,追问人存在的时间性、意义性和体验性。教育的意义在于完成人的美好生存,为此何谓生存、何以生存、以何生存相应地构成生存论教育哲学的主要题域。回归本体的教育即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摆正“人”的位置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下降的关键症结所在,充分运用人本管理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生命线”的强大功能和作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