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中专校升格、合并的,而高职教育与中专教育存在着质的区别。为了尽快适应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急剧扩大,教师人数迅速增加。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已达46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52%,近40%的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就师资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师资是从原中专校升格转聘或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年轻教师,导致教师要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要么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的指导能力。尽管政府和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目前,高职院校近40%的专任教师已成为"双师型"教师,但仍满足不了高职教育所承担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之需。  相似文献   

3.
高校师资培训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水平与发展。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能够培训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高校师资培训的关键是确定培训目标,即培养什么样教师的问题。因为高校教师是社会人才的培养者和教育者,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各种人才的重任,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因此,高校的师资培训也应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并应与之保持一致。面对社会的种种需求,高校师资培训应充分发挥作用,以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所需人才为目标。一、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比较普通高等教育(指本科教育,下同)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多样化高等教育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职院校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的50%。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根据最新的数据,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已达1285所。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通过“三改一补”,甚至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我们必...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强调了高职师资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分析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特色”、“具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等新要求,提出了通过“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培训‘双师素质’教师”、“变‘知识型’常规培训为‘能力型’的创新培训,培养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和“借鉴国外经验,使培训途径多样化”等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职师资培训——人力资源在高职教育上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强调了高职师资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分析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特色”、“具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等新要求。提出了通过“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培训‘双师素质’教师”、“变‘知识型’常规培训为‘能力型’的创新培训培养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和“借鉴国外经验,使培训途径多样化”等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缺乏高职教育特色,也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上不去,因此高职教师培训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在借鉴澳大利亚TAFE师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培训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且学历偏低、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偏低、教师培训环节薄弱、师资流出现象严重等.为此,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高职院校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从而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部委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出台;42所院校第二批进入高职“211”行列;中英教育峰会畅谈职教新合作;全国职校教师培训研讨改进培训工作;全国首期EYB师资培训班在津举行  相似文献   

9.
吴文姝 《继续教育》2005,19(9):41-4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师范院校教师,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中小学部分名师、骨干教师等。师范院校、进修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的主要承办机构,近年来,尽管有些师范院校已升格为综合性高校,但仍将承担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1999年9月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0.
工学结合教改背景下的高职师资培训内容与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课题,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也对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提出了新的任务,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新的师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与培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 《职教论坛》2012,(23):93-9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保证,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更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首先探讨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知识和能力界定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然后又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师资水平的培训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前,从民办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程度、教师培训的种类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体系建设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民办院校节省运营成本的考虑,政府和社会提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少,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课业压力大等方面。针对这些睛况,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专升格高职后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在学校升格后,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明显偏低。主要存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岗位要求心理压力增大、在教学管理上心理调控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从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提出优化教师心理素质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中“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出现的问题,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师资结构和师资培训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专校升格为高职后办学特色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专校升格后,原有的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已难以保留,新的办学特色尚未形成。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由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学校定位,重建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已是迫在眉睫,要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应力争做到:一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塑造“双师型”队伍,二要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三要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计划;四要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但从长期看来这只能是一种过渡,其最终导向应是造就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师。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行管职能部门应联手合作,共同建设多类型、多层次的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完成对不同层次高职师资培养、培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南安市是福建省一个农业大县(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和“省十强县(市)”行列。为使基础教育得到持续发展,我们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因此,这几年我们全面启动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七项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学校干部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学历培训、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着力打造一支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为使师资培训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使师资培训效率与教育发展速度同步,我们构建了立体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或职高学校升格而成的,新建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全面转型与快速发展,是目前高职教育领域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新建高职院校应尽快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深化内部改革。争取政府支持,从而实现由中职向高职的全面转型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水平、进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对专任教师进行有质量、有效益的培训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当务之急。借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方法,就河套大学目前教师培训现状,提出高职院校教师应进行时段性循环培训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