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我国现行法律在疑罪不诉证据制度的法治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立法和实务操作上还存在"疑罪"认定标准过于笼统、有关诉讼主体缺乏质证辩论机会、决策机制重程序轻实体等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完善疑罪不诉证据制度及其适用规则,以保证疑罪案件得到客观公正处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立法关于疑罪不诉程序的规定存在被害人权利保障不足、被害人补偿机制缺乏、被害人权利膨胀可能、诉讼代理人权限有限、法律援助方面的制约等问题.应对疑罪不诉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进一步落实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确立不起诉听证制度和不起诉司法审查制度,引入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完善律师代理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疑罪从无是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疑罪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案件要证事实缺乏相应证据证实,在涉及罪与非罪的问题上存疑,不能合理排除;案件要证事实虽有证据证实,但证据对要证事实的证明没有价值,或证据间存在矛盾,致使案件在罪与非罪问题上存在疑问,不能合理排除;案件要证事实虽有证据证实,但主要证据均为间接证据,且间接证据之间未能形成闭合的证据锁链,致使案件在罪与非罪问题上存在疑问,不能合理排除。  相似文献   

4.
刑事案件不诉于法律而“私了”,是由于受害人某种趋利避害心理所致。“私了”案件最终给受害人及社会带来进一步的危害。分析案件“私了”的心理及原因,防止案件“私了”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刑事案件不诉于法律而"私了",是由于受害人某种趋利避害心理所致."私了"案件最终给受害人及社会带来进一步的危害.分析案件"私了"的心理及原因,防止案件"私了"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在诉讼过程中能够用来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明材料。证据材料以提供原件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一般基本原则,在证据材料为复制件的情况下,只有在其他证据的旁证相互印证时,才能够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予以采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司法实践中对现场中处于运行状态的计算机大多采用“二步式”取证的方式来收集数字证据,即先由侦查人员对涉案计算机实施关机分离和保全,尔后再移交专业机构进行数字证据司法鉴定;虽然该方法保障了数字证据的原始性和证明力,但无形之中却造成了存储于RAM中的“易挥发数据”以及其他形式的潜在数字证据的丢失。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这些“易挥发数据”可为案件的侦破提供重要线索和潜在的数字证据,因此收集这些“易挥发数据”对数字素件侦查取证意义重大。而实践证明,对“运行计算机”进行现场动态分析,是可以成功获取这些潜在的证据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一直坚持“两个基本”——即“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的刑事证明标准。它是刑诉法规定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灵活运用,尤其是在“严打”斗争中更得到各地司法机关的普遍适用。但是,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实际运用中,有不少的具体问题存在较大争议,需要加以明确和澄清。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把秦“五尺道”释为“路”,证据有一些;反之,释为行政区域“县”,则证据不足。在没有确证之先,似以维持“旧说”作为“路”适宜。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6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这条规定基本确立了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要求就是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时期,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更为人性化的刑事政策导向。宽严相济中更多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况和其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群落来综合考量以决定宽严的选择和尺度。这种刑事政策的推行势必对刑事诉讼的各个程序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包括减少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特殊侦查措施的明确和采用;不起诉范围的扩大;案件审理分流机制的多元化和非监禁刑的推广和扩大适用。  相似文献   

12.
新的立法虽然使暂缓起诉的司法实践正当化,但并不意味着检察官一定以学者满意的方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者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学者不能够通过法律确定自己的主张能够被检察官采纳。学者在完善适用条件、建立救济机制、改革执行人员、分清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以及提升学者影响力方面困难重重。面对立法后在附条件不起诉问题上的距离,司法者需妥当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教育少年犯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司法者与学者应保持有效沟通,使学者倡导的教育至上理念能被司法者接受,司法者作出的合理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获得学说的支持;司法机关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如公布附条件不起诉的理由和考察方式,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语境中,真正反映起诉裁量的是酌定不起诉制度。我国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制度运行实践中处境尴尬。要摆脱如此困境,制度上的保障和改变是必要的,作为决定不起诉主体的检察机关也应当转变观念,使每一个不起诉决定的作出都是建立在对案件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和吸收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基础仍是立足现实。要完善不起诉制度,必须使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使不起诉制度可以真正建筑于人权保障的基石上。  相似文献   

14.
不起诉制度符合诉讼经济的现代司法理念,因此受到很多国家青睐。在我国,由于起诉阶段控诉、辩护、裁判三方构造的缺失,使得不起诉权成为检察机关的一种"终局裁判"权力。为了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在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不起诉案件前,引入公开听证程序,正式听取涉案各方的证据意见,确保检察委员会在充分证据意见前提下作出正确决定。这既是检务公开的具体表现,也是司法民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院和检察院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刑事案件激增时期。刑事案件数量将会继续攀升,现实的情况产生了使刑事案件分流,以减轻审判压力的客观要求。综观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各国在刑事案件的审前程序都有各种各样的分流措施,而对不起诉制度的改革和对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完善则不失为目前切实可行的、使案件得以分流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但修改后的法律对不起诉制度的规定还不够完善。作为不起诉制度核心内容的不起诉裁量权,也存在着被滥用的危险。如何完善不起诉制度和防止不起诉裁量权被滥用,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国外这方面的成功立法经验,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不起诉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非教学因素影响学生重视程度,教材建设存在问题,师资队伍建设缺位,教学理念陈旧,手段落后,效果一般化.要明确大学语文课作为基础课、工具课、知识课、文学课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课的地位,认真改进其教学工作,努力实现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相对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无论在立法规定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文章认为应当立法取消人民检察院做出相对不起诉的权力,以避免该制度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消除实践中的冲突。在刑事诉讼法做出修改之前,应采取措施保护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