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蔡卡宁 《文教资料》2009,(23):186-188
当前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既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又受传统思想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其义利观表现为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主流,多元义利观并存的趋势,同时存在一些消极的义利观.本文作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部分大学生的义利观信息,试图通过对其特点进行简析,阐明科学的义利观是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研究,进一步探索既符合社会实际又贴近高校特点的、体现大学生内在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义利观出现了新的特点,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奉献与功利的辩证关系.积极吸收并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思想的优秀成果,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建立有效的社会约束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的以义理财和义利统一的义利观为其施行变法改革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传统的义利观被他赋以新的内涵,使其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因此招致理学家们的反对.他的义利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入世色彩.义利观归根结底是社会各阶级之力量对比及经济利益在道德领域的反应.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人利益主体,也没有形成近代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义利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深度剖析王安石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孔子义利观的基本特征是“义先利后,义利统一”.以此着手,寻绎人类社会义利观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对构建当今现代崭新的义利观,开展道德和思想文化建设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义利观主要包括"崇义轻利""义利并举"及"重利轻义"三种价值取向,其基本要义是"义利和合".在现代社会,"正确义利观"实现了对传统义利观的超越式发展,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分析二者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在社会巨变的影响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左宗棠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提出了以义制利、追求"公利"的义利观,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和社会经济发展下人们义利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传统的永嘉学派的义利观的取向以及其对瓯越文化的深远影响,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提出温州经济持续发展后出现的弊端,探讨新的义利观取向,从同为温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刘基<郁离子>的义利观分析探讨其对瓯越文化已起的作用和将起的作用,确定温州义利观的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道德文明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延续、扬弃.孔子义利观认为:求利是人之共性.但谋利时应讲仁义,见利思义.孔子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具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义利观的时代内涵、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大学生义利观教育三个方面都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0.
墨子与叶适在时间上相去久远,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有着相近的义利观,这又把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通过比较两者的义利观,可以厘清义利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义、利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作为理论式的思考应该出现在春秋时代。从此义与利成为中国哲学一对主要范畴,而义利之辩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孔、孟、荀对于义、义利关系的论说还是比较适恰的,其基本思想观念是重义而轻利,但义与利相对待而生,不能离义而谈利,也不能离利而谈义;到了董仲舒那儿出现一偏,对利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至宋儒朱熹更是一偏,对义的限定采取了天理与心得双重管制,用天理人欲阐述义与利。  相似文献   

12.
义素分析是借自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最初是用来分析亲属词的义位特征的,后来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而“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释义方法,主要是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系联根词与源词,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将义素分析的理论运用到“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寻根小说《小鲍庄》进行重读,旨在通过对洪水神话在小说中的置换变形,以及"为人类受难的英雄"和"毁灭—重建"的神话原型在文本中移位的探讨,深入分析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衰微。  相似文献   

14.
摘要:孔子认为,礼不能仅仅是表面的形式化的“仪”,行礼时要有真情实感——“敬”,“礼”应该“义以为质”或者说“仁以为质”。这些思想在他的前贤那里也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孔子的贡献在于把“义”看做是达“道”的手段,“仁”本身就是目的,而在其前人那里,“义”和“仁”却只是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孔子虽然算不上伟大的经济学家,但凭借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地位和影响,其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述不容忽视。孔子最重要的经济思想就是他的"义利观",他从"以义生利"和"见利忘义"两个方面对义、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强调"利"的获取必须以"义"作为原则,这样将两者关系最终归结为贵义贱利论。  相似文献   

16.
义的探求     
历史上,作为中国古代最高道德准则之一的“义”,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学者竞相追求的修身、立性、践行的行为标准,在现代经济至上的社会,再一次深刻理解义的内在价值,挖掘义的深层涵义,弘扬义的现代意义。对提升人们的整体道德素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浒》叙事中重点凸现了一个“忠”字,“忠”具有多重深层内涵。其表面形式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多层次的内在逻辑,宋江“忠”的不断强化和动态发展体现出特定时代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处理“忠”与造反、“忠”与道义、孝义诸关系上也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18.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9.
传统儒学的义利观以孔子提出的“义以为质”为基本立场,它在义利之辩中具体展开为“义以建利”和“以义制利”两个方面。义利观的二重义蕴在先秦均曾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因而具有较为合理和稳定的形态,但“义”功能的双重预设内在地蕴涵着矛盾,使两个方面实际上存在 着分离的趋向,正统儒学和非正统儒学分别发展或强化了其一个方面。到明清之际二虽又有了平衡发展的契机,但明清诸儒的探讨是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因而没有摆脱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正义是人类最基本、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情感素养,是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础。正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平等、公平和公正。正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正义观念和正义感。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加强正义教育和正义感的培养更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