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摆的研究     
初教《摆的研究》《摆的研究》属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对物体五种基本运动方式研究的自然延伸。结合课程标准,对教材分析整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数据支持证据;知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长短有关。让学生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乐趣。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上,整个过程以小组间合作和学生独立探究为主。  相似文献   

2.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实现了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体验为主的转变。在《新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达到教学目标。《新生心理辅导》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氛围等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行为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离不开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促进了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提高品社课教学的实效。以"激趣、体验、延伸"为主的品社课课堂教学三步曲,是符合品社课教学新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关于阅读教学》中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我们对时下各种各样的教研论文和形形色色的教学案例略作翻检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材突出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生学习、社会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相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课堂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更新观念,丰富课堂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根植于学生生活体验。以此为载体,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行为指导、情况辨析等方式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8.
一、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程实施做好生活准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体验道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果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仅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确立开放教学的思想观念,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提供生活准备。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教学观察和教学指导中,笔者发现:无论是低年段的《品德与生活》和高年段的《品德与社会》德育课程的教授,还是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环节,都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说教严重,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顾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多以简单的标语口号式的说教,蜻蜓点水式的宣讲,囫囵吞枣式的强迫灌输为主等问题。着眼点过高,最终导致学生只"入耳"不"入脑",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内化为行为,  相似文献   

10.
郑秀蕊 《教师》2012,(26):72-72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所反映的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谢红 《生活教育》2014,(24):119-120
波浪《春雨》这一课是我自编的形体校本教材(二年级)第十一课表演性组合的一部分,结合教学实践、展示效果与在本次微研究上课中各领导老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现将微课教学与反思过程记录如下:一、发现问题二年级教学上以创设情景模仿与想象为主,我在"感知与体验"这个环节中直接用欣赏杨丽萍舞蹈《火》来导入"波浪"的学习,致使孩子们的学习脱离了生活,不易于儿童接受。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践行这  相似文献   

13.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第4课课文。为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理念,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他们对于实验教学方式还不太适应,因此本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亲自体验,逐渐学会做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怎样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一、营造情境,激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为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思”又加深对“物”的认识。情感体验与认知发展浑然不分,水乳交融。在教学《赶海》(苏教版三年级下)时,我创设情境导…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材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实施者,是三大要素的核心。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体验学习,正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它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发展。本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课《左右》的教学片断为例,来谈一下体验学习的组织与落实。片断一(:体验左右,感知自身的左右)。新课伊始,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体验左、右,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右。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们上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  相似文献   

18.
《我不胆小》教学是根据江苏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成长乐园"中"我不胆小"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胆小的时候为话题,提供了不敢独自睡觉等范例,并从小学生当众表演的生活体验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  相似文献   

19.
王莉 《中小学电教》2008,(10):121-121
<正>教材依据: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5课《家》。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力  相似文献   

20.
《我能行》教学是根据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提供了不敢独自睡觉等范例,从小学生当众表演的生活体验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