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等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分别从建立“平台+方向+模块”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开发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将成果导向理念贯彻到教学以及“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等方面阐述具体相关措施,可为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新兴产业与新经济需要的技能型计算机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艳 《考试周刊》2011,(34):27-28
作者针对高一化学新教材版式新、内容新、编排顺序新和学习方式新等特点,结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深入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于工科应用型专业来说,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学校自身改革的需要。文章通过对工科应用型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抓好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分析应用型专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和有效实施措施,为工科院校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建设已进入深化阶段,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专业的新要求均需要通过课程建设来落地。本文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知识图谱构建的新兴领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了教学资源的建设目标,为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充分保障,同时也探索了一条新兴领域课程资源建设的新途径,对于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对比分析泰勒课程论和凯洛夫教学论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课程建设框架视角出发,新工科课程建设路径包括遵循跨学科逻辑整合的建设理念、强调学习和思维能力养成的课程目标、建构跨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实施适切课程内容及教学环境的方式方法以及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方案等。为保障建设目标的有效达成,应完善新工科课程集体审议机制,发挥新工科课程建设主体作用,制定新工科课程建设程序与规则。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加速进行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迫使我国工程教育发生变革以适应 新挑战,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应运而生。传统工科在专业设置的契合性、人才质量标准的针对性、专业 建设的开放性、课程体系的交叉复合性、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满足性等 方面, 都不能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新工科专业质量建设内 涵,尽快制定科学有效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质量保障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针对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评估面临的问题,指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评估思路与目标,最后提出“评估+ 认证”模式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通过在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初步实践,为新工科专业评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1996年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电子科技大学为“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单位。八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学校与“基地”建设领导组的直接领导下,应用数学学院领导带领全院教师团结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基地”建设预期的目标。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对工科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与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了全面改革。在知识、素质与能力的三维空间中,…  相似文献   

8.
施捷 《职教通讯》2022,(9):24-29
面对当前产业新形态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人的主动发展意识对人才培养方式变革提出的新要求,五年制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的适岗问题日益突出,陷入了教学对象需求分析不准确、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教学情境创设不真实、教学资源开发不充分等困境。以“三教”改革为着力点,提出转变教师课程教学设计观念、推进教材二次开发、实施项目化教学等实践路径,以期为五年制高职服装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变革发展的新范式。然而,任何教育变革从提出新理念到变革力量集结,到大规模生动实践,都是一个充满挑战、高度复杂的历史征程。机械线性的认识论、方法论及系统观,无法支撑新工科建设的宏大愿景。首先,以高阶学习作为指导和检视新工科系统建设的方法论,探索提出新工科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及教学组织形态高阶性构建的路径;其次,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阐明新业态、知识生产新模式对新工科的复杂影响机理,形成新的系统变革观;最后,阐明了高阶学习复杂性、整体性和涌现性本质,提出以创造力导向的包容性评价,塑造新工科评价体系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对大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大学数学教学已不能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以学为中心,在明确大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优化知识模块、强化数学实验、做好角色转换、融入信息技术、突出能力培养等六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高新工科专业大学数学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1.
新生工科专业是指由不同工程学科的交叉复合,或由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的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建设中一项十分复杂的核心工作,对新工科中其它类型的学科专业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其它学科专业领域的新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作用。新生工科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形成、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与此同时,在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时还需要重视科学研究对新生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本文以新生工科专业建设为主题,依次对上述六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163-166
为了满足新工科建设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研发了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实验平台,构建了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深化"新工科"建设。采用分层次培养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设计流程为依据,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利用综合实验开展"新工科"建设,为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建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工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电力类或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训课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通过分析学校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推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产教融合新工科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教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高校主动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与南瑞集团合作共建南瑞学院,进行了新工科教学体系的重建、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合作机制的创新,在产教融合建设新工科的道路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概述了新工科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给排水工程专业特点,接着阐述了传统给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局限,最后提出了基于新工科培养理念的给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创新路径,包括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给自动化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结合新工科要求,从延拓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升级实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优化重构研究与实践,为类似专业新工科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结合新工科的建设要求,文章立足培育学生工程制图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将项目式教学融入“工程图学”课程建设中,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教学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项目实施、改革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并以工程图学项目式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若干案例,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图学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以"理论力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例,分析现阶段西藏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改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提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普适性教学发展模式,用以明确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环节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工科"建设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以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线性代数为例,总结了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双语教学中存在语言障碍,教学内容缺乏应用导向和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进而给出了相应的课程建设改善措施。为"新工科"背景下提升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深化改革注重创新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家工科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在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创建模块化基础力学课程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与文字教材配套、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为主体的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自主研制开发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型和综合性基础力学实验装置,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革新实验教学的考试考核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建设一支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兼备的基础力学师资队伍,保证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营造良好的基地建设环境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