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式评估是单一主体参与的非常态评估,具有政府主导、标准统一、过程封闭的特征,评估过程忽视学校的主观创造性,无法体现学校专业特色,易滋生功利主义,消减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实现成人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常态化评估倡导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关注学校自我评估;建立学校教学质量数据库,实行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构建政府鉴定、学校自评、社会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成人高校评估标准应“因校而异”,凸显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关注学校办学目标与地方经济的适应性,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建本科院校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对教学质量内涵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或效果欠佳,质量监控体系仍处于以督导为主体的“监测”阶段,“控制”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文中在指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现状的同时,以绥化学院为例,从组织保障体系建设、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反馈系统构建、评估结果应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郭文富 《职教论坛》2023,(10):100-105
“适应性”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全国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在指标体系、评估方式、结果应用等方面具有特色,引导和促进了高职院校的“适应性”。总结与反思已有的实践可知,高职院校未来“适应性”评估在评估内涵、评估标准、评估功能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在总结首轮高校教学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新的评估设计是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制度的重大创新,这种创新突出表现在内容整体性、学校主体性、监测常态性、分类指导性和管办评分离新体制五个方面,在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方案及其实践中得到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评估方案的特色之一。原始性和即时性是采集平台最大的两个特点。反映现状和分析开发是采集平台两大功能。随着平台建设的进展和数据积累,这个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必将会为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6.
学校立足常态,着眼长效,积极构建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为基础,以“常态化运行”为特色,集“多元监督、分类评估、考核激励、持续改进”于一体“三全一化、四位一体”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问题。学校立足常态,着眼长效,积极构建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为基础,以“常态化运行”为特色,集“多元监督、分类评估、考核激励、持续改进”于一体的“三全一化、四位一体”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力求通过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图书馆先天不足,“馆小、人弱、钱少”属于普遍现象,走“小而特”之路是必然选择.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利用学院每年核心工作中隐藏的机会,例如紧扣人才培养、示范校建设和特色评估的结合点,争取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以此推动图书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寻求创新服务,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双师型”教师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强调从实际出发,建立技工院校教师及“双师”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是落实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改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对照评估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对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对于抓好学院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作为一所始终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之本、发展之本的地方院校,黑龙江大学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本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的基本原则,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名师、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项目获批数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  相似文献   

11.
金南冬 《教育探索》2008,(12):38-39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分类建设、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健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加强实训基地自身建设,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莉 《继续教育》2010,(11):17-20
文章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评审、高职高专教育精品专业评估,高职院校引进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外部评价现状进行介绍,从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以及学生评教制度等方面介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指出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在质量意识、评价标准。高职特色、评价反馈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专业评估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标准对专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双高”大学建设等背景下,通过专业评估对专业办学质量进行评价,有利于加强专业设置的宏观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在梳理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现状及评估源起的基础上,借鉴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构建具有广东特色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专业评估新模式。强调评估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评估客体以学生成果为导向,评估周期向常态、动态评估转变,及评估价值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掌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才能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找到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是指被评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为全院(校)教职员工所认可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的,为该校所特有稳定的传统、风貌或做法。在军地院校的评估(评价)方案中,“特色项目”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最直接的意义是没有特色项目的院校,评估结论不能为“优秀”或“良好”,至多仅能评为“合格”;其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它是院校在教学工作合格基础上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教研室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和彰显特色的内在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7.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产学研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深度融合,立足学科专业,面向产业行业,充分发挥学院、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保障标准评价体系、保障机制、指导机制和反馈机制构成的“三制一体”动静双向促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现代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本科培育工作及“十四五”规划教学质量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高职院校推行教师"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职院校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认识观念;建立合理的“双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拨出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推进“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教研室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是决定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开展教研室的评估工作,有利于促进教研室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评估的实践,对教研室评估与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一定误区,主要有专业设置趋同性严重、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不能协调发展、专业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等方面.应对策略主要有促进学科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加大专业建设的改革力度、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多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