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哲学角度,立秋了法治的困境在于法自身的矛盾性,并通过剖析法的矛盾,进而指出,只有德治才能援救法治、矫正法治的弊端。在理顺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法治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绝不能忽视德治的重要补充地位,只有这样,法治与德治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从来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没有法治支持的德治,是无力的德治;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则是没有根基的法治。只有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3.
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领域,从而阻断了德治介入政治的途径.本文从经济人假设的人性基础和制度基础分析入手,打通政治活动中伦理介入的通道.只有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从以人为本的意义上整合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5.
法律和道德都是治理国家与社会的工具 ,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只有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法德相济就是在法治的框架内,实行德治,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要有效增强国家的科技力,不能没有法治,但也不能只有法治,还必须辅之以德治。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德治和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从理论上坚持二者的内在统一,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与理性统一。在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融合,发挥法治与德治的整体功能,如此,才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在分析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价值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出法治与德治融合的途径: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以法彰德,道德法律化;以德辅法,法律道德化;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的法治与德治思维。  相似文献   

9.
法治社会的形成与道德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正视这种变化,并立足于法治,才能有效地开展德治。  相似文献   

10.
德治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社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呈现的不同关系状况塑造了中西方历史上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社会结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儒家伦理思想最终造就了社会控制的德治模式.中国古代传统德治的问题,不在于有德治,而在于德治遮蔽了法治.法治社会的真正形成,还须以社会结构的充分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互动为条件.  相似文献   

12.
和谐校园呼唤着法治与德治的和谐构建。战后日本,正是通过积极的教育立法,才使得学校教育得到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更是把立法和法治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遵循学校的管理规律,不重视学校德治建设,会造成教育大倒退。因此,只有实现学校管理中法治与德治的和谐,和谐校园的构建才有落脚点,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才能解决。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对西方社会现代文明的简单模仿。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曹华伟 《考试周刊》2010,(43):47-48
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是强制的道德。法律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具有同源性、兼容性和互补性。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之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相结合尤为重要,只有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众说纷纭,而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理论的角度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下,两者的最终价值追求即社会收益是相同的,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在此前提下,德治成本小于法治成本.所以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同时,要坚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德治的优势,节约社会成本,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只有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 ,使德治和法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表明道德建设对我们这个社会至关重要。要搞好道德建设,就必须澄清以下五个基本问题:德治并不一定比法治重要,德治必须跟法治结合起来;观念道德并不等于现实道德,观念道德要转化为现实道德需要一个过程;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道德进步,离开了道德教化,经济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新一轮道德堕落的罪恶渊薮,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将经济与道德统一起来;道德并不能最终制导权力,在一个权力本位社会里,伦理道德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权力的帮凶;道德与知识需要融合,无论以道德代替知识,还是以知识代替道德,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将知识与道德有机融合,才有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法治的局限和有效运行的条件来论证德治在法治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结合我国的传统和实际来界定德治建设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并提出德治在法治社会里独有的运行模式,以保证德治的独立品格和治国功能。  相似文献   

20.
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法哲学,名称形式的背后隐藏着哲学精神的不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要求从法理学走向法哲学,只有法哲学文化的繁荣才能开创中国的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