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科类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为依据,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的招生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布局结构四个方面分析浙江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浙江高等教育结构的对策与建议:以多样化为原则,纵深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专科生教育;适当控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积极发展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因"专业"施"优化",落实高校依法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自主权;有效配置不同城市及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评估中主要涉及政府、高校、社会第三方这三大利益主体。在评估活动中三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评估任务,但同时三者又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或不相容。从 激励相容视野出发,三大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冲突和不相容是引发高等教育评估中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根据激励相容理论,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需要建立具有激励相容机制的评估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是规避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本策略。具体包括前期的准备措施、评估机制的建立以及后期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为研究对象,总结近年来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争论。通过对规模扩张前后高等教育结构的对比分析提出,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一是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坚持本科教育为主体,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地方高校的作用,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存在着专业调整滞后、学科比例失调,专业设置重复、经济效益低下,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落后等问题。若要形成与中原崛起背景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需要从改造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平衡科类结构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三元治理模式,强调高等教育管理权在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之间的分散和制衡。三元治理模式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包括宏观上政府简政放权的制度创新、中观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和微观高校自主权的制度创新。宏观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政府的简政放权,把一些权力和职能让渡给社会团体和高校,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构和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建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及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中观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不仅要关注到政府权责内的全国性重大问题,还要关注高校实践领域的各种具体问题。出台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法规;增设有关社会团体管理权限的法律规定;制定社会团体运行模式的政策。微观高校自主权的制度创新,需要从确立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着手,理顺高校内部治理机构中的党政和教师、学生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并以党政关系为主轴进行制度创新:制定高校法人实体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快高校内董事会制的改革,实行高校内领导体制董事会制。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是高教强国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教强国建设的条件.文章从高等教育权利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举办主体结构及高校结构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完善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资源多元配置机制"、"确立以学术力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内部资源配置制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办学权利结构中部分退出"、"体制外增量改革和体制内存量改革相结合"、"明晰教育产权"、"建立有效的教育组织"、"解决体制的路径依赖问题"等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因素有哪些,这些办学主体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反映了高等教育举办权的分配状况,决定了不同办学主体的利益结构,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立"与"办"不分、多元办学主体的合作性不够等问题,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结构调整的策略选择为:区分大学的"立"与"办"、以合作博弈理论为指导、选择适合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结构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治理"引入教育领域,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高等教育治理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管理理念、内部治理体系、服务定位、办学经费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应将办学定位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治理主体的力量,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对接。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其定位和健康发展已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高校教学建设和内部机制,分析了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问题以及各学科和专业的质量、规模、课程结构。结果表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社会经济效能的发挥,而合理的高校专业结构有助于保持高校与社会供需之间的良性动态平衡。因此,地方高校应调整和优化本科学科专业,以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成功耦合,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并谋求自身的更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工作的效果受到广大贫困生的认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助对象认定机制尚不完善、资助主体比较单一、资助模式有待优化等。完善高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制度,应健全资助对象认定机制,以保障教育资助公平;加强政府资助力度,挖掘高校资助潜力,激励社会力量助学;优化贫困生教育资助体系内部结构,完善各资助方式的内容及管理制度;注重"经济物质资助"和"精神心理援助"相结合,建立综合救助体系,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就规模而言进入普及化阶段,需要确立和践行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观.依据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与个体需求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同层类高校应依据自身定位与特色明确人才的具体素质构成,培养专业性、综合性、人文性、个性化、创新性、国际化"六位一体"多样化高素质人才.为了更好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我国应摒弃"心理精英教育"观念,树立匹配适应性择校观;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构建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灵活性,注重个体体验与价值增值;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平衡各类高校支持力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评估机制,凸显学习者在评估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获得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而这种快速发展为高校带来了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在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仅够维持高校目前自身运营的条件下,银校合作便成为了解决高校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方式。但近几年来,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来临,高校巨额负债带来的偿债风险已初露端倪,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营,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文章拟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高校负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化解负债危机的路径在于:完善高校激励约束机制,抑制高校过度负债;建立现代高校产权制度,构建多元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健全高校产业配套制度,降低高校负债风险。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社会问责是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的重要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促使高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必须解决问责的衡量标准、问责主体的法律权限(地位)、建立高校信息披露机制和问责回应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资源配置公平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公平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基础和重要前提.高等教育政府拨款模式可以从拨款方式、拨款依据和拨款形式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比较.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视角来看:我国原有的"综合定额 专项补助"模式导致了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地方高校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拨款种种不公平问题;而现有的"综合 项目预算"的模式也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为了使高等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阶段的努力最大化,在我国应当实施"层次定额 绩效发展"新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性转型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错位发展与良性竞争的重要战略举措。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作为转型主体,应深化理论认知、找准转型定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为转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则须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落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与转型评估制度等,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实践创建完备的转型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结构是高教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质量和结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江西高等教育与全国比较起来。存在着基础比较薄弱,规模偏小;层次比例欠当。重心偏低;科类结构欠佳,理偏多以及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这些现象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现行的经费与拨款体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要使江西的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合理,科类齐全,就必须明确江西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确定结构调整的学科规划。建立和健全相关机制及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所衍生出的教师"消极对抗"与"抗激励"问题成为高校深化改革的阻力。从价值认同到价值共识;平衡需求与制度之间的矛盾,在规约的基础上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建立期望效应成为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9.
办学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从高等教育由谁办、为谁办和怎么办三个问题思考,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利益关系的协调和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改善。文章认为"区分高校的‘立’与‘办’""重视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作用""建立灵活有效的高等教育利益调节机制""建立多种办学机制的合作伙伴关系"等不失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高等教育适应性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问题,既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产生的高校与社会适应机制缺失有关,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扩张所采用的特殊模式有关,也有办学思路上的偏差。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要政府发挥积极有为的政策,建立高校与社会对接的“市场中介”,高校需要创建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以适应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