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代叙事与"读图时代"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瑾 《培训与研究》2003,20(4):15-17
经典的小说叙事艺术正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趋于式微,语言的缺场和图像的霸权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叙事策略。叙事艺术的生产性审美转向视觉化的消费性审美,并逐步上升为化主因,叙事策略的改变建构起新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既有的化规则被打破,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和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美术教学重点已从“技艺传授”转向“意图传达”。美术教育已渐渐从传统教育的“技艺传授”中分离出来,转向重视审美和视觉思维的“意图传达”。现代美术教育应该强调美术教育全面因素的教育,改变单纯强调技能技巧训练的倾向,以人的培养为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和审美潜能。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哲学的推动下,教学论正在进行看深刻的检讨和转向。一是超越知识论的束缚,进入艺术和审美的轨道;二是教学审美观和艺术现自身的反思,教学的审美取向开始立指人的意义世界,以及内在的心灵体验和精神过程。这两种转向相互影响,互为动力,促使教学论放弃传统的审美立场和艺术尺度,通向一个新的审美和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视觉文化对传统审美方式的消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视觉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成为大众最普遍的审美娱乐形式,人类的审美方式也发生了从静观到消遣的历史变迁。视觉文化的物质技术根基和传播应用形式在制造视像产品、传播“虚拟现实”、消解“审美距离”、解构人的主体性和想象力的过程中,逐步剥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进而消解了静观这种传统的审美方式,建构起消遣这种现代的接受方式。由此,使人类由静观的审美时代进入到了消遣的娱乐时代。  相似文献   

5.
“图像世界”的到来和“图像转向”的发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认知、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对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探明图像作为思维形式、视觉话语和教育媒介的实质。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向度在于养成视觉素养以探求图像之真、丰富审美体验以感悟图像之美和引导积极价值观以确立图像之善。进一步确定数字时代视觉图像“图以解文”的方法性价值、“图以传意”的内容性价值、“图以激趣”的过程性价值以及“图以载道”的情感性价值。据此反思,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发展的限度,即在坚守文字理性中避免思维范式的“逻辑缺失”、在维持学习秩序中提防后真相时代的“知识失真”和在重申教育返璞归真中警惕青少年的“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6.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7.
期刊改版与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与文学的关系,使得从期刊视野考察转型期文学成为可能。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期刊界的“改版热”为视点,通过对改版缘起、具体行为状态及其改革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转向市场他律的文学场已经基本形成;走向世俗化,正是转型期文学“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种实现;改版后文学期刊依然没有走出困境的实质,正是消费时代生活法则渗透至文学场域,而审美追求的艺术法则主导地位丧失的结果。而诗意审美恰恰是文学的意义所在,也是文学期刊在这个消费时代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超越了印刷文化成为一个时代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消费社会文化最重要的征兆,带来的是与传统艺术和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的新变,同时也是美学、文艺学研究中无法避开的命题。阐述视觉文化内涵,尝试以认识论的视角从审美主、客体及审美关系等方面变化对视觉化时代的审美特性加以剖析和探讨,能够促使人们对视觉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多维文化语境中.青少年的知觉和心理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对商业广告、前卫艺术、生活时尚等成人事物非常敏感.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应以艺术教育为媒介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艺术教师必须完善自身艺术素养.增强自身专业综合能力.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作用下艺术的发展状况.比较、认识、欣赏和评判“视觉文化”(商业艺术)的优与劣.以艺术教学为手段.加强青少年审美教育.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0.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当前,以影视为代表的视觉图像艺术以其优越的可视性表现出对文字的压抑,传统艺术形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图像取代语言成为目前文化的典型特征。影视艺术凭借电子技术以直观、感性的图像优势,使审美回归日常、回归感性,恢复了审美的本来,同时具有积极、消极的审美后果。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总结出了武术的美学内涵,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公共课、选修课的美学的子学科和文学艺术欣赏类的各门课程是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审美实践主要是艺术教育。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发展。在具体艺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有联系。但不能片面的将美育放在从属于德育的地位;美育中的审关实践不能简单理解成“鉴赏”,而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先于审美或与审美同存;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一定地区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折射,集中体现了该地区、该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导向;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材料的原生性、多样性,工艺的地区性、延续性使其风格迥别于其它工厂化商品性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15.
杨柄新时期的马列论美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论抱着“坚持-运用-发展”科学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经典作进行了系统的编辑、注解和诠释;对无产阶级艺和美学战略作出了初步构建。杨柄的研究成果对于建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艺学和中国当代先进化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政治的民主化、思想化的宽容和多元化及市场经济和化工业的影响,导致了审美态度在当代大众艺术中发生了蜕变,这在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这种蜕变主要表现为:当代艺术开放性和可参与性、结构的无机性、艺术各门类的模糊性。这种蜕变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化观念、心理及关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当代学艺术的影响尤为直接和深刻。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并独具特色。试图探究村寨文化艺术精神中天然意趣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培养以家族式教育为主的幼儿审美意识之间的关联性,并从艺术本源出发,将“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融入幼教领域,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审美意识理念。  相似文献   

18.
探析旗袍元素符号化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袍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史中重要的一页。从符号学的角度综合视觉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将旗袍服饰艺术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展旗袍文化理论研究的领域,也有利于把传统旗袍服饰艺术中优秀的设计艺术符号抽象出来,结合现代元素更好地为现代人服务。对旗袍视觉符号语义的研究能为设计界带来新的灵感和元素,有利于推动多元化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术与书法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内涵、风格和特点。但二者并非独立的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以自然万物为素材,以古典哲学为理论依据,在美学、文艺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使二者在诸多方面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审美观上,二者的共通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科技化与艺术审美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话题。探讨科技发展、应用型艺术审美活动的影响,应该从价值论上予以考察,寻找科技与艺术间关系的价值平台,营造科技与艺术间关系讨论的公共话语空间,建立科技与艺术间关系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