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日益提高,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辅导员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压力。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在参加外部培训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我建设,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本文拟从辅导员自身内在重塑角度出发,对高校辅导员自我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道德自我是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领域关于"道德自我"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涉及道德自我的缘起、道德自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道德自我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同一性理论、性格类型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卢文格的发展类型理论.当前的道德自我发展理论主要是从认知角度出发构建的,实际上道德自我是心理和行为两方面的统一,今后需不断深化道德自我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担任培养祖国花朵的中小学教师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压力.本文从自我和谐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和谐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和谐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人所讲的自我在六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一,“自我”含义的大小有差异;第二,对自我核心内涵的认识有差异;第三,对自我结构的认识有差异;第四,研究自我的角度有差异;第五,无我与重我的差异;第六,对自我最高境界追求态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自我知识组织的研究主要沿着五条路线展开:自我复杂度,自我概念分化,分开评价、整合评价与重要性突出,自我概念清晰度,自我不一致。自我知识组织具有动态的特点,多重自我和整体自我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也并非固定不变。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自我知识具有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特点。此外,目前对自我知识的研究还处于经验描述阶段,需要进一步考察的是自我知识组织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的互动交际中,人们出于各种心理需要乐此不疲地塑造着自我身份,这种"虚拟自我"身份与"现实自我"身份具有相似又不尽相同的结构特征,文章通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两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看似有分离,实质上却是一个杂糅在一起的"连续体"。因此,我们不应将网上、网下的身份绝对割裂开来,也无需刻意区分,而应引导人们的网络自我身份塑造向更加真实、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湖南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为我"与"为他"、自我与规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为已"与"为他"的关系,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张力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主体自律的道德自我,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冷漠的现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过大,出现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其道德自我仍属于客体他律型道德自我,不能表现出一贯稳定的道德行为;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比男生能更好地协调"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湖南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为我”与“为他”、自我与规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为己”与“为他”的关系,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张力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主体自律的道德自我,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冷漠的现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过大,出现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其道德自我仍属于客体他律型道德自我,不能表现出一贯稳定的道德行为;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比男生能更好地协调“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建构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角色由以往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变革主体的过程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觉醒与认同是一个核心因素。但是,近十年来,教师在教育变革中存在种种不适,甚至畏惧教育变革,自我认同未被唤醒或者迷失。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需要通过对内用力的自我修炼与对外表达的叙事研究来建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自我解释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解释是指学习者向自身做出解释,以理解新信息的一种认知活动。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解释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更好,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解释效应”。文章从自我解释效应的影响因素,促进自我解释和自我解释的心理机制三个角度出发,回顾了以往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最后,提出了三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建立良好的学校秩序并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学校纪律的基本目标。认知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分别从认知、情绪和行为角度论证了教师不同的纪律方式在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为建立促进儿童自我控制的学校纪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提高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总结概括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师资培训参考的增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中,仅从教师专业知识增长和能力加强来理解教师的发展,试图以此解决教师发展问题,这是不够的,而应重视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在专业化中的意义,对专业自我进行理性分析,挖掘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因素,增强自我价值感,寻求内在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电大的开放办学正在逐步展开。英语本科的开放教育也在试验之中。如何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加强教师的支持与服务,已成为开放教育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一些加强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即要求学员在学习中进行自我评估促进开放学习。英语本科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自主学习,检查学习进度,完成作业情况,评定学习质量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加上辅导教师的引导与支持,最终使学员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开放学习探索一些较好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应激源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职业因素、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对教师应激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管理思路,旨在引起全社会给教师应激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紧张压力源的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教师职业紧张压力源的研究可以从教师职业压力、教师职业紧张、教师职业倦怠、横向比较等层面入手,教师职业紧张的主要压力源有:社会压力源包括(1)过高的职业期待和过低的待遇,(2)社会变革带来的压力;学校压力源包括(1)工作的负荷重,(2)同事关系紧张,(2)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违纪行为严重,(4)考试的压力大,(5)教师的角色冲突严重等。通过教师职业紧张研究思路及其压力源的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是一种外力,是导致教师职业紧张的外因,而内因则是教师对其职业压力的认知。教师过高的期望、过低的能力、过高的感受力等,均影响着教师对其职业压力的认知,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职业紧张心理。所以应强化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支持系统,确保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在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降低对压力的感受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新课程自身的不确定性、学校社会评价体系的滞后,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待提高,导致教师面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不适应,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师压力的来源,并从教师、学校、社会的角度寻找减压途径,这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必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角色过载让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思想教育的开拓者———教师承受了过多的外显和内隐压力。这些压力有多方面的成因,造成了对教师工作的诸多消极影响。缓解教师所面临的沉重压力已迫在眉睫,教师学会压力管理是消除或减缓职业压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初任教师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教育现实中经常面临教师角色认同、自我效能感提升和教育实践中诸多问题的挑战。初任教师应该正确面对,始终将自己视为学习者,通过教育反思、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调整精神状态等策略积极进行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学用脱节等弊病 ,基本上是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没有从根本上确立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目的。建立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系统 ,首先 ,应从理论上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第二 ,构建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第三 ,突出音乐教育的整体优势 ,改革教材与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