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本文通过汉代商人与政府冲突的四个主要表现:即冲击汉代政府的经济基础、地方秩序、政治权力结构和伦理道德观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揭露政府与商人冲突的实质并不是简单的商人抵抗"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商人企图通过手中所掌握的经济权力对传统政治权力进行分化和重组。  相似文献   

2.
唐律严禁民间随意买卖土地。文章通过对敦煌吐鲁番出土契约的考察,发现唐前期民间存在变相买卖和地下买卖两种隐秘的土地买卖方式,表明官府严格执行土地买卖禁令,禁令存在一定的实际效力;中唐以后,民间土地买卖频繁发生,表明禁令的实效逐渐消失,不过民间仍对禁令心存顾虑,往往在土地买卖契约中设置反恩赦条款加以预防。官府对土地买卖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与民间正当的买卖需求难以抑制是禁令实效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代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不少关于土地买卖的内容,为研究唐代敦煌吐鲁番地区土地买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唐代土地买卖与发展,是唐代近三百年始终存在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与唐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比西欧长。在封建社会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比西欧高。但是,西欧成了资本主义的故乡,我国继封建社会之后,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封建社会实行土地买卖,封建土地所有权是不稳定的;西欧封建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妨碍了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相对稳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中西封建土地制度的这一差别,必然影响到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这种影响形成一种综合力量,作用于农、工、商业,使中西封建社会发展的道路和速度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县胥浦乡的古墓群出土了竹简<先令券书>,反映了汉代的遗嘱公证、财产继承、土地买卖等史实,表现了王莽摄政前夕,西汉和平安定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6.
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即权力错位必然导致腐败,而权力错位的产生有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有效地遏制腐败,就必须有效地防止权力错位的发生,增加权力错位的政治和经济成本。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控体系、廉洁政治文化是防止权力错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人们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改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更是女性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汉代女性通过嫁入帝王之家或地方望族光耀门楣;通过离婚再嫁改变人生际遇。嫁入帝王之家的女性,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使家族以外戚身份对汉代政治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伴随而来的土地买卖的出现,对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已充分证明了这种积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作为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特点之一的土地买卖在发挥其经济作用时,亦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关于土地私有制及土地买卖促进秦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少文章已作评述,本文仅就土地买卖对秦汉社会经济、特别是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所造成的部分负…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县胥浦乡的古墓群出土了竹简《先令券书》,反映了汉代的遗嘱公证、财产继承、土地买卖等史实,表现了王莽摄政前夕,西汉和平安定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四川农村的土地占有,在"湖广填四川"初期,移民可以在无主荒地"任其插占,听其垦殖",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权;此外,主要是通过买卖方式来实现转让或获取土地所有权。清朝三百年间,农村土地买卖实现着土地占有权在不同经济实力层次的社会群体中的变迁,促使这种变迁的条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中的记载,是揭示川西农村土地占有权变迁的珍贵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汉代方士对中央与地方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著名方士并不仅仅从事占卜,祠神,求仙等迷信活动,他们往往精通儒家经典,而且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中任职,对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而言,他们代表着清正的政治力量,为汉代统治秩序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消极方面而言,他们所精擅的方术之技亦被统治者所用,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推波助澜。从总体情况而言,汉代方士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魏之际是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经济走向典型的自然经济的关键时期,但商品经济仍在顽强地生存和发展。汉魏之际的商品经济体现出政府垄断性、官商结合性和军事经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既与汉魏之际特殊的政治、军事、经济条件相关,更与这一时期自然经济逐渐强化的社会经济规律相关。  相似文献   

13.
汉代算赋作为一种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它的起征对象、征收数额及其征收时间,汉代政府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也有例外,因此,算赋在某种程度上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本文除了对上述问题一一详述之外,还针对赋税制度中"算"的含义较为含混的情况,归纳探讨了"算"所具有的几种含义.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算赋是汉代财政的一项主要收入,但同时这种征收制度也是最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14-19,58
汉初社会经济严重凋弊,再加上“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基本萎缩。惠帝、文、景之时,实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汉代社会经济(包括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汉初“黄老政治”与“休养生息”政策,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汉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四、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军事经济战略思想是两汉政府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西汉立国之初 ,统治者由于采取积极的军事经济战略思想 ,如恢复经济、积粟输边、移民实边、发展养马业、开放关市等 ,使汉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在汉武帝时期 ,对消除边患和拓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东汉时期 ,对防备边犯 ,保证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廷的安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两汉荒政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灾害多发期,诸类自然灾害的踵继而至,给有汉两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加之灾害“天谴”阴霾的影响作用,灾害引起了两汉统治的重视,国家为之而实施了一系列的荒政措施,章即以两汉荒政具体措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献的理和归纳,从五个方面对两汉的荒政措施加以概括和剖析,即备荒防灾和抗灾措施,赈济,廪贷,减蜀租赋,节约等并对之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唐代翰林学士源于汉代待招,一经形成便对唐代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唐后历代王朝所沿袭。作为皇帝的高级秘书和私人顾问,唐代翰林学士的甄选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他们位高权重,发挥了朝中其他秘书乃至重臣都无可比拟的重要功能。尤其是唐代晚期,随着宦官势力的恶性膨胀,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特别倚重的政治力量,为维护皇权而与宦官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8.
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体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肉刑是中国古代早期一种残酷的刑罚,延续千年,而在汉文帝时得以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事件本身也反映出汉初特有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汉初统治者的慎刑思想、"无为而治"的治世理念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是废除肉刑改革的催生剂和内动力。同时,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成功历史经验也给当代中国废除死刑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对于死刑改革中政治决策者作用的定位及刑罚改革的立法技术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冲突与权力博弈是元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特征。元代对治国策略的寻求与正统问题及推行汉法的讨论密不可分,并对元代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元代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具有了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