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教育既要提高学术性 ,又要强化师范性 ,正确认识学术性与师范性 ,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 ,强化师范性可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来实现 :延长教师教育学制 ;打破单纯由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格局 ;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教师来源多元化 ;进行课程结构改革 ,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等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师教育:从定向教育到专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崴 《高教探索》2001,(3):71-73,51
一、定向教育与专业教育 :概念辨析我国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学术性是指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及其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有效性 ;而师范性是指教育学科及其研究的性质。换言之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具有学术性 ;培养教师所涉及的学科则具有师范性。对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论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观点 :一是“对立观”———把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起来 ,人文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及其研究的学术性高 ,而教育学科及其研究是师范性的 ,学术性低。要想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就需要加强其学术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面临三个基本任务,即有效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发展要求,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充分发挥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等.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巩固教师教育在非师范院校的地位,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策略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建构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开放、互动模式,施行学院化管理方式,加强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评估.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师范院校纷纷向综合化转型,转型后教师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师范性缺失;办学定位出现偏差,教师培养质量降低;教师教育远离中小学教学实践,教师职后培训弱化。为此地方高师院校需要加强师范性特色,合理规划、科学定位,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成效、前景与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师范院校的转型有两种立场:一是"教师教育本位"观,二是"师范院校本位"观。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和自身先天条件的限制,地方师范院校选择了后者,这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前景堪忧。地方师范院校系统内部教师教育的终结,将可能是这次转型付出的代价。对此,地方师范院校应立足发展现状,从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学术性和文化性等五个方面来考虑实现和深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学术性与师范性是教师教育的一对基本矛盾,教师教育一直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而且始终未能较好地协调好这一对关系.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已成为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逐步整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师范性和学术性及其关系是教师教育始终要面对的问题。在教师职前教育期间,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漠视师范性、片面化倡导学术性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师范生入职后的种种困境,也给教师继续教育增加了负担。为此,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和把握教师对师范性和学术性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使二者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8.
师范性与学术性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两大基石,学术性是体现师范性的学术性,而师范性则是学术性保证下的师范性,两者的有机整合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在于融学术性要求于其中的师范精神。  相似文献   

9.
师范教育的人文性与专业-教育学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目标具有以主体性的人为工作对象的人文特性,即使师范理科也因此区别于以物性规律为中心的非师范同专业理科科研与教育。师范专业的普遍人文性要求普遍的教育学性质。这一目标要求师范教育的科研及学科建设具有专业性与教育学双重特性。后者不应限定为专业化的教育学,而应是师范院校全部系科从本专业角度所必须参与的研究与教学。这一师范特性的教学科研是包括教师认证制度在内的未来师范院校体制改革的基础核心。  相似文献   

10.
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新建地方师范本科院校应积极创新未来教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高质量的未来教师.分析传统物理学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沿着“学术性”“师范性”与当前教师专业性的内在要求相结合这一视角,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方式和方法、评价体系这几方面对物理学师范本科专业“三性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研究,以提供借鉴,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四个两难现象:教师职业的社会需求在质与量方面的反差、教师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与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之间的落差、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冲突、系科独立建制与教师教育双专业性的不适。这些两难现象一直困扰着各师范院校,选择结果的不同造就了形态迥异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师范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面临日益开放的教师教育,地方师范院校不仅传统的优势日趋减少,而且出现师范性严重缺失的现象。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性缺失的表现极为鲜明,在当前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必须突出师范特色,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哲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当前的教师教育存在教育生态环境不平衡、学术性和师范性对立、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断裂等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运用生态哲学观点,遵循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为前提、以回归生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为基础、从学术取向抑或师范取向转向生态取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生态链四个原则。各级政府要对教师个体活动予以尊重,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师范性"与"学术性"在课程体系上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哲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当前的教师教育存在教育生态环境不平衡、学术性和师范性对立、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断裂等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运用生态哲学观点,遵循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为前提、以回归生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为基础、从学术取向抑或师范取向转向生态取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生态链四个原则。各级政府要对教师个体活动予以尊重,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师范性"与"学术性"在课程体系上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5.
师范院校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之争由来已久,多数意见认为师范院校必须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由于这一问题关系到师范院校的发展方向,本人也就不揣浅薄,试谈一点浅见仅作一个思考,以就教于同仁。一、“名师”未必缘于师范我国古代早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即使现今也不失其意义。我以为名师当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学有所长或者学有成就;二是具备有相当的传授技能,仅学有成就不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地方师范院校要实现长期稳步发展,应处理好师范性与综合性、基础性与学术性、地方化与区域化等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为高层次师范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国际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求。以我国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分析为逻辑起点,结合国际比较研究深度剖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挑战,研究发现,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在实践中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难以平衡、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不明显、专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受限等问题。为进一步丰富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的时代内涵,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以面向基础教育研究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联动优势学科形成交叉学科视域下教师教育的共同体,设立“临床教职”形成更为灵活的教师教育者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逐步从封闭定向走向多元开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培养转移,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逐步分离,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趋于一体化。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地方高师院校面临很多困境:定位不明确,盲目提高办学层次;教师教育队伍分散、薄弱;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矛盾依然存在,在多种培养模式中徘徊;实践教学面临新挑战。为了走出困境,各地方高师院校应该根据校情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特别要尝试兼职队伍建设;有效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的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是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表现出教育研究能力缺失,根本原因是因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不突出,教师资格培训质量不保证,在职教师专业培训良莠不齐。为解决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的问题,师范院校必须进行突出师范性的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规范非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岗前培训,着实做好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以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性素质,是培养教师有别于其他职业即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的关键性所在,师范教师的师范性是培养师范生具有师范性素质的大前提,集中体现在教师与师范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师范性劳动中,它包括师范教师的思想观念、人格情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和选择、教育科研以及从教能力及艺术的师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