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而充分的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就是关于语言及其运用的知识,包括五个层次:一是关于语言基本规律的知识,即汉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二是关于言语作品规律的知识,即文章学、文艺学;三是关于言语活动规律的知识,即口语学、阅读学、写作学;四是关于语言思维规律的知识,即语文思维学;五是关于语文学习规律的知识,即语文学习学.语文教师教育要重建课程内容体系,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极完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含义。语文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语言系统和规则的学习,又包含言语行为的训练和言语作品的学习。语文教育就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中国语文课程教材要体现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特点;中国语文教学应按照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智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核心和本质。这段话,是王松泉先生语文智育观的典型表述.它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是以交际言语教育为根本的母语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使个体逐步形成言语交际能力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文章立足语文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与言语现象的关系,根据人类言语活动存在的形态差异,提出言语世界的三种类型的概念,指出其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必然关系: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主体自我言语世界为基点,以现实生活言语世界为背景或前提,以客观文本言语世界为科学高效的最佳途径,把延展艺术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形态,以帮助学生建构主体自我言语世界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心位移: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21世纪初,从言语学科中心教学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和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学生的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这将会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文分析了江西省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职语文教育的特点、规律,提出高职语文课程建设应该以就业岗位群对语文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为目标,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化语文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周璇 《教育探索》2021,(9):9-14
孔子与昆体良生活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二者的言语教育观有所不同,但仍有共通之处.一是二者言语教育之目的 均为塑造德行,但因中西方文化对道德的界定不同而展现不同的言语风格;二是二者所处的历史境遇和所持的教育观念不同,所以言语教育方法亦风格迥异;三是二者言语教育旨归均在政治,但形成了孔子重"慎言政事"、昆体良重"精于讼事"的言语教育特点.两种言语教育观皆为言语教育之宝藏,为言语教育提出了诸多良方.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基于对中国传统语文的深刻认识。据此他倡导语文教育应该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终身以之”的习惯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科的“言语”本位和运用的特点,并对语文教材科学化序列的构建,具有民主色彩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从而以科学为导引奠定了现代语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11.
学前阶段的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言语教育。学前言语教育是全学段语文学科教育体系的起点,有其阶段特征和特殊的价值地位。言语教育与其他学段语文教育的协调运行,既能发挥自身的整体功能,又能提高语文学科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目的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语文教学的指导和规范。当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变味的语文,与目的困惑有关。语文教育的理想是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为了学生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精神;终极的语文教育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现实的语文教育目的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文还要通过言语的交流和生活的交往培养发展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13.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教育理念。语文教育首先应该是情感教育。基于言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情感教育最独特之处,也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情感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言语是记录人生体验的心灵符号。无论你愿意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言语记录心灵,要么是文本的,要么是话语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就其哲学实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捷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李海林语)因此,儿童能否获得言语智慧是衡量阅读或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把尺子.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要精心"种植",反复锤炼与打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言语生命意识的教育,富含人文色彩;言语的创造,不论是智性、理性的,还是情性、感性的,都十分个性化、生命化,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养护”人的言语生命的潜质,使他们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各具特色。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理由在学生言语成长上只按照一种统一的规格“培养”同样的言语“能力”?人不要和自然作对,教育不要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作对,语文教育不要和人的言语生命内在欲求作对。在教育中,“生命”的与“反生命”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本体论价…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语文教学轴心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中小学语文科从以“语文”为教学及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中区分出来,明确它是培养母语言语交际能力的学科,便为语文科的教学与研究找到了它自身的逻辑起点,进而明确语文科要遵循汉语文的特殊规律.要遵循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还要遵循言语习得与发展的规律,这样便确定了语文科的基础与方向,为语文科的科学化找到了起点,也就能大体上明确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应只着眼于人格的和谐发展,还应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紧密联系。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以语言为中介完成的,言语能力的高低决定阅读作品时审美层次的高低。学生在审美的同时获得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的认识,也获得了对言语的兴趣和感知。语文教学应多从审美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20.
聚焦语文教育规律的探讨,关注教学效率的提升,回归到"真"和"实",是开展语文教育研究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侧重言语形式的探究;语文教学要指向历练自学,要强化教师主导;语文教学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