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我国新时期政治思想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政治思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政治思想必须不断改进和发展,才能适应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社会群体与个体利益的政策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及制度创新,是推进新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从来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没有法治支持的德治,是无力的德治;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则是没有根基的法治。只有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法治对德治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德治为法治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我们要切实实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这种道德建设的作用即德治是法治明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对法治明,突出了它的精神上的功能。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崔美华 《云南教育》2001,(23):10-1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贯彻“德治”理念,实施“德治”战略,从中小学教育抓起非常重要。本文根据所获调查材料,仅从学校德育现状入手,对“以德治国”的基础性工程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  相似文献   

8.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弄清法治的涵义,以及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依法治国、法制与德治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为尽早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因为治理国家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型期社会需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法律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修全 《天中学刊》2006,21(3):33-37
江泽民法律思想是在汲取和创新西方优秀法律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法律思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是江泽民法律思想的根本原则,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江泽民法律思想的核心,德法并治,以德治促进法治是江泽民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江泽民法律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重大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省与以德治省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础。地方立法是实现依法治省的前提地方立法要符合道德要求,立法必须与道德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依法治省。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较为严重的诚信危机,其根源在于中国诚信制度的建设一直侧重于道德构建的层面而忽视了法律构建的作用。从法律层面构建中国现代诚信制度十分重要且势在必行。只有从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诸方面努力,通过立法使诚信得到法律保障,通过司法和执法使诚信落到实处,通过守法使法律与道德产生合力,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3.
法律并不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根本原则不可能靠法律自身来提供。一个社会只有依靠建立起统一的整体性的,并被民众认同的道德规范体系,才有可能获得法律的整体性和正当性。西方德法关系的处理范式经历了一个从自然法到实证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法律的整体性问题已逐渐破裂。因此借鉴中国传统思想中处理道德和法律关系的礼法范式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出发,试图把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真正统一起来,认为道德与法律各自的缺陷要求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法治国家所依赖的法律是有道德意蕴的良法,所依赖的人是有德、有羞耻的公民。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师德伦理陷入应然与实然、德治与法治、道义与功利等三重困境。以"中国梦"引领当前我国高校师德伦理价值抉择,可以通过厘清"应然"与"实然"的合理阈限、推进"德治"与"法治"的深度结合、采用"现实"和"理想"的递进标准来解决师德伦理价值内涵界定、选择向度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冰 《培训与研究》2003,20(3):58-60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密不可分。二者紧密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伦理道德基础,法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道德的指引。依法治国为以德治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表支持,以德治国是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重要治国措施。德法合治必须统一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8.
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基础,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需求。建设和谐法治校园要紧紧把握主体和谐、内容和谐、客体和谐、机制和谐与目标和谐等几个要素。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正确认识并发扬“德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古之“德治”与今之“德治”和“德治”与“法治”这两对关系,从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主导道德,形成并完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德治。  相似文献   

20.
外在的道德强制虽可以产生道德行为,但产生不了道德自觉。社会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个人才能在不被监督的情况下其言行也能合乎道德的要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国民的道德素质才能得到名副其实的提高。道德内化的途径形式多样,诸如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等。但这些途径只有在道德本身以情感人的前提下才能水到渠成。那么,探讨“情”与人生的关系以及道德“以情动人”必要性和方式,这对于道德走出目前的困境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