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末内阁学士陈宝琛被降职闲放福州家乡25年间,创办和领导了福建近代第一批大、中、小学,是福建近代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在数十年的办学和为官历程中,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本文对陈宝琛崇尚实学,培养有用之才;提倡东西方文化交流,主张洋为中用;重视师范教育,强化教有管理等思想和业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论述,同时也指出其教育思想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侯县人。从同治七年(1868年)步入仕途,至光绪十年(1884年)归隐乡居,为陈宝琛早年得志时期。此时,他的政治作为主要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国育才、抡才。陈宝琛曾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绪元年(1875年)两次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八年(1882年)分别担任甘肃、江西乡试主考官;并于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至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出任江西学政近两年。  相似文献   

3.
《福建高教研究》2006,(1):I0001-I0004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为解放前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  相似文献   

4.
陈宝琛是一位清末遗臣;由于受着极浓厚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清朝帝制是尽忠不渝的。但是他之所谓忠,也不是“愚忠”,乃是忠而有节。也就是说,他一方面对清朝尽忠,一方面又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节。最主要的表现是,他对于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6.
《世界教育信息》2006,(8):F0002-F0002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原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两校前身为解放前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陈宝琛的人才观,包括他对官吏选拔,考核,培养,任用等问题的看法,他强调朝廷简用大吏要“得人”,要重视对大卢的察劾,主张任用熟悉洋务的人员,发挥洋务学堂毕业生的作用;“聚天下才俊各抒所见”,从官员们的议奏中识别,选拔人才,认为“非兴学育才,无以相济”等。这些认识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值得肯定,但他把忠君与爱国扭结在一起,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身体力行,在时代交替中,使自己背上“忠君”的沉重包袱而落伍,这不能不是他一生的严重缺憾。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陈宝琛在“闲放”家乡福建期间,于1896年到1909年创办近代新式教育的业绩。文章从陈宝琛躬行新式教育实践入手,探讨其实践的特点,对今天的启示及办学实绩产生的原因,并对陈宝琛近代新式教育实践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9.
刘坤一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官员,也是洋务运动后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1901年,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成为晚清新政的基本方针。对于这样一个清末封建统治阶级中学习西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的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本文试就刘坤一洋务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洋务外交思想的特征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福建工程学院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两校前身为解放前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  相似文献   

11.
皮锡瑞较早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不在选拔任用人才,而在大兴教育、培植人才,因此对八股取士制度十分不满, 对兴办新式教育生出浓厚兴趣。戌戊变法期间,他极力推动湘赣两省废除八股,改革书院;在清末新政中,他更积极参加湘中兴办新学,为湖南教育的近化代做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陈宝琛是同光派中福建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清王朝前途无可奈何的哀叹、社会动乱的深切忧虑;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他对韩愈、王安石两种不同诗歌风格的学习和吸收,由此我们看出陈氏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农学家。他深刻批评明末王学的流弊,大力倡导程朱理学,是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思想的变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履祥一生著作非常丰富,凡各种诗文约有440篇,体例有骚、诗、书札、序、记、题跋、铭、杂记、读书笔记、传记、说、论、见闻等。对张履祥著作的编撰、刊行进行详细的考察,无疑有助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善祥一生处在中国社会变化最为剧烈的年代,他亲自参与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和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斗争。同时他又致力于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李善祥一生与时俱进,其精神品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宁波帮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邺嗣在清初宁波遗民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其诗多乐府,感怀家国,呜咽悲戚,能刊落凡庸.其论诗,认为诗歌应独具面貌。主张诗出性情,并通过增进学问以增强诗人驾驭性情的才气,进而使诗歌达到反映现实、意存讽刺的教化功用。李邺嗣的诗论及创作对清初宁波诗风兴盛具有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汤斌是清初的经济名臣与理学大儒,一生勤政爱民,廉洁刚正。政治上,能够选贤任能,兴利除弊;学术上,力行实践,摒除门户之见;生活上,艰苦自持,严律家人。故而成为清初著名的廉吏、理学家、史学家,才兼三长,著述等身。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具个性的新文化抱负得以从容施展。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意义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为新文化运动提示了思想解放应有的和更高的境界。他引入欧洲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也使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愈趋深化。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办农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行农学刊物,翻译农学教科书,举办农产品评审会,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倡导"自谋其生"的教育观,将"实科"、"实学"、"实益"落实在"谋生"理念之上.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将朱子学发扬光大,黄榦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道路。他在福州书院、庙宇和民居的教学实践和对朱子学的执着传播,可谓前无古人,他因此成为福州历史上唯一入祀孔庙的理学家。他把朱子理学传播到福州,使福州成为后朱熹时代又一理学中心,并为清前期福州成为全省的书院文化教育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尽管张弼士参与开创了包括银行、铁路等一批现代工商企业,他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在南洋依靠土地开发和种植业而成为巨富.他在给清廷的<商务条陈>中极力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在民生困弊的情况下,首先要兴农以解决民生问题;在"商战"时代里更要以兴农为本.晚清新政期间,他在广东积极投资和开发两广的农业,提倡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