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拾金索酬”的行为却会遭到道德谴责。论证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合理性:即符合“拾金不昧”本义;服从于现阶段社会的经济基础,符合市场经济理念;促进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保证遗失物制度的实际实施;维护法律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拾金不昧,一般解释为捡到东西不据为己有,归还失主或交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从来没有把它当做问题.然而下面这个案例却对传统的"拾金不昧"美德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一,这一品德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仍然十分重要.然而,某些人对财富的相对看重,减弱了对财富来源是否正当的价值判断,或对拾金处理方式有所宽容和附加一些条件.针对学生思想中的一些不同认识,我们在教育中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拾金不昧是培养良好品德的要求;第二,拾金不昧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护主体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义务;第三,把法律衡量与道德评价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我等你     
编者推荐:卒章是全文亮点——对社会风气有信心。用"坚信拾金不昧"诠释题中的"等"字——构思巧妙,境界高远。此文还需要升格:不确定"钱包就掉在车上",也不止等司机大叔一人——对整个社会寄予希望。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文化体系要素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富足和互联网冲击,"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有可能出现"断层"危机,因此,在小学学科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品德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社会的道德意识在一个人的行动、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比如:一个学生能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集体,这就是说,“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集体”的社会道德的行动准则成了这个  相似文献   

7.
张丽华 《辽宁教育》2012,(18):85-86
我们这一代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唱这样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由于受歌曲的影响,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很早就埋下了"拾金不昧"的种子。上学后,学校和老师也是经常对我们进行"拾金不昧"的教育,并且还找榜样,树典型,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风尚来提倡。所以在那时,我们就会经常在报纸上、在广播中看到、听到"某某人拾金不昧,费了许多周折,把失物还给失主",或者某某人拾到什么,交给有关部门或组织,然后再由有关部门或组织出面,寻找失主等等的"好人好事"。而且有些学校还把"拾金不昧"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一个条件或加分项。这样,许多学生都盼着别人丢东西,自己拾到再还给人家,以求得老师和学校的表扬。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家的东西或钱交到老师处,  相似文献   

8.
方法一: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CAI课件演播××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4,(1):56-56
在国外生活时间长了,往往会对以前许多在国内形成的一些观念产生思考。比如,拾金不昧是美德吗?是美德就值得褒奖,值得宣传,那么拾金不昧值得褒奖和宣传吗?在国内时,经常听到表扬拾金不昧的事,谁谁捡到东西归还失主。在德国生活10年,却很少听到赞扬拾金不昧。并不是没这样事,而是德国人认为拾金不昧是人的基本道德,捡到东西归还失主,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作文,常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写议论文要摆事实了,不是张海迪身残志坚,就是陈景润刻苦攻关,再不就是雷锋助人为乐.  相似文献   

11.
遗失物拾得制度的核心是返还遗失物。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不仅平衡了拾得人和遗失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而且还会有效地激励拾得人的返还热情,有利于保护遗失人的权利。我国法律应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应规定报酬请求权的种类、报酬数额,并明确规定拾得人不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和留置权。  相似文献   

12.
如何处理遗失物的归属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现有法律及司法实践存在诸多缺陷,且日益暴露出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我国民事立法应在借鉴各国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明确界定遗失物之概念、法院作为遗失物接受管理机关及其法律地位、酬金制度、拾得人取得遗失物所有权、遗失物又遗失时的法律制度等,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的遗失物归属法律制度,更好地保护失主的财产权利,规范遗失物归属关系,进而使我国民事立法进一步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3.
遗失物归属是遗失物拾得制度的核心内容。关于遗失物归属有不同的立法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采取拾得人不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国民事立法在遗失物归属制度上,应确立拾得人可以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履行了法定义务;非为不法行为;法定期间届满;失主不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14.
遗失物是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丧失占有的有主财产。其构成要件包括:遗失人丧失了财产之占有,遗失人丧失占有须非出于本意,非被不法侵害人占有之财产,须非埋藏物,须为有主财产。  相似文献   

15.
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缺失,造成法的效力和功效的统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完善及发挥民法定纷止争功能等方面的不利影响。通过比较当今世界各国的立法体例,认为在我国物权法中应确立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并对报酬数额、悬赏广告、有价证券及请求权的限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7.
动产因其具有可移动性和位置的可变换性,加之占有人之过失,就会导致遗失之风险.那么当物遗失后,如何保护原权利人之权利,发挥物之价值,实现对物之有效利用,维护经济交往的正常有序进行?仅仅规定拾得人的一系列强制性义务是不够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应是通过正确的确立拾得人的切实可行的权利和义务,以此来刺激拾得人尽快确定物之所属,以实现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明确规定了遗失物拾得制度,但存在着很多明显的缺陷,包括在权利人追回遗失物时向受让人支付的费用范围不具体、拾得人或公安等有关部门的义务履行不明确、遗失物的保管方式与处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因此,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规定进行修改完善,通过司法解释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关于遗失物的法律规范仅限于《民法通则》等72条第2款的规定,简单且有缺陷,本文从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出发,对遗失物拾得的构成及法律效力进行论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刑法分则侵占罪中遗忘物进行研究,必须结合民法遗失物制度进行。与其他地区或国家遗失物制度相比,我国遗失物制度旨在提倡一种拾金不昧的崇高精神,从我国立法体系和刑法规定来看,侵占遗忘物本质上属于"背信罪"。正是基于此,在我国文化和制度背景之下,侵占罪的对象只能是遗忘物而不能是遗失物。对遗忘物的认定,应依据物品在物主丧失占有后的具体法律状态,而不能依据物主记忆力的强弱或者记忆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