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龚乐宁 《考试周刊》2012,(27):25-27
语言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不同的语言背后潜藏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作为与人类共存于自然界的伙伴,动物在人类语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动物不仅直接融入人类各民族的社会生活,还以其自身鲜明具体的形象给人们以启示,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个观照点。动物熟语具有普遍存在的民族性,它体现了生动的词汇现象掩盖的该文化群体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因而更能够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本文拟通过比较中德常见的几种动物相关熟语,简要分析其后隐藏的两国间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两汉存在的历史时期与古罗马大致相同,二者分别是当时东西方世界的领头羊,在文化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古代世界没有哪一个民族像罗马人那样喜爱洗浴了。公共浴场在罗马日常生活中具有优于一切的地位。而同时期的两汉甚至为洗浴时间立法,严格执行定期洗浴的制度。洗浴反映着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洗浴目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迥异的影响。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东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必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英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不少学者对礼貌问题均有研究和论述,然而,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礼貌的看法虽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针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从六个方面进行对比并且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同时指出,礼貌是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原则或准则。在它的方略、它所可能涵盖的准则及侧重点等方面,都会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若对六个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就会使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交往产生困难。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载体.英语,在从古英语到当代英语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生动地记录了民族文化发展所经过的整个历史.它同英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英语反映了人们新的需求和愿望,铭刻着不列颠民族与入侵者以及各类移民相互接触的印记.新词的出现,短语的变化,语音的特色,语法规则的简化,无不揭示出该语言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绵延不断的相互渗透:新兴阶层的崛起可能微妙地影响人们共同的语言态度,文艺的复兴,古典文明的传播改变着英语的特色,莎士比亚等文学天才的语言为英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英语记录着人们生活的一点一滴,英语展现出社会历史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5.
苗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散居于世界各地的跨国民族。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以及与外来民族交往过程中,苗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得到不断改进和更新,创造了丰富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从而使苗族经济文化生活在法律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以民族学与法学的某些交叉理论和原则为基础,从基本的法律制度角度诠释苗族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之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然而由于历史、民族、风俗、地理位置等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也造成了不同语言间的交流障碍.反映在翻译过程中,就产生了文化的不可译现象.陕西方言是汉语的变体之一,承栽着陕西省区域内的特色文化,因而它也存在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是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编写的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基本上是将其隔离的 ,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知识的割裂 ,破坏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我们在复习中应把中外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进行科学的联系、分析和比较 ,以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一、把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历史事件 ,与中国历史联系起来世界历史是整个人类的历史 ,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过程 ,必然会对每个国家或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可能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某个方…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每一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都是互相联系、互为依赖、彼此制约的。因此,在中学教学中进行中外历史横向联系教学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课题。下面以秦汉时期为例对中外历史横向联系教学问题作一探索,以求得同行们的批评指教。秦汉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相当伟大的现象——中国人在东方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  相似文献   

9.
一、民族的概念和民族问题的产生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统一体 ,它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共同体 ,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发展历史的不同而形成的。关于什么是民族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民族差异是一种随民族的产生而形成的社会现象 ,不同的民族是根据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活动等社会因素划分的。有民族差异存…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文论中的两座高峰之间,既具有相同性,也具有相异性.二者之同,是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的表现,二者之异,是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不管是哪种形态,都是世界性与历史性的学术地位的崇高表现,足以垂范世界,启迪永恒.它有力地证明:<文心雕龙>完全可以和世界历史上任何一部杰出的文论名著媲美.在历史文化问题上妄自菲薄或者固步自封,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只能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和研究,存在着两方面的缺憾:一是对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偏颇理解;一是对法、法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不够,更不用说对法制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前者的缺憾,在实践上造成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上的一些偏差;而后者,在实践上造成“以法治国”观念的淡薄,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的“跨超”发展与正确的法、法律的制定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往我们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认识不够。这些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由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局限在一般抽象的概念上,不深入研究人类的历史造成的。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理论,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不同道路及其原因,从而加深对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各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违背这种普遍规律.但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唯物史观不是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和预成论,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不是可以到处生搬硬套的僵死公式.历史规律不是先于或外在于活生生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神秘之物,而是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由于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能动选择的广阔空间,各民族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不等同于各民族的特殊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由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法律伦理等诸般差异,中国和西方在文学的复仇主题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质。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掘并阐释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从而发现一条中西复仇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整体史观:重构教育史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割孤立到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反映在民族国家内部教育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的不断强化.教育史研究应深刻反映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念重新阐释教育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局势和国际环境来实现一国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在新世纪跃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便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从而使国家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6.
普珍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15-23
哀牢山地区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有一个特点:由于晚期封建国家和现代国家的影响,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一般社会发展史上几千年才能完成的变迁。摩哈苴所属的沙村是哀牢山区的典型实例,它与哀牢山区的历史和社会经济之发展是密切联系着的,在很大程度上,沙村"罗罗"彝的发展史,可以反映和代表哀牢山区的一般情况。因此考察沙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其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彝族的经济发展史,而且还丰富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人本思想的综合发展观渐成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性共识,但各国对于发展要素的关注侧重点不同。法律文化发展是新时期发展范畴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文化发展应辩证地把握内质与外形、承继与吸纳的互动关系,尤其是中国法律文化发展更需由此集聚新的制度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法律制度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特征、文化底蕴及社会思想。反过来说,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农业文化思想及儒家思想铸造了中华法制的特色,其中法制的矛盾性尤显突出。这种矛盾性有碍于法律的进步,痛失法律的先进性。中国历史上法制矛盾性表现为,其一,存在专制政治与法制主导思想的矛盾;其二,存在人治官治与法律公正精神的矛盾;其三,存在伦理价值取向与法律的发展经济功能的矛盾。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法制的矛盾性中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上法制没有获得革命性质变与飞跃,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变革政治,法制建设才能做到法理原则正常化、科学化;治理国家与保障人民的利益是法制建设的不可偏废的宗旨;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制发展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史观”是国内外史学理论界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全球史观”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明确的时代性,而且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束缚,重新建构世界现代史体系;不仅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关注历史的横向发展,而且强调科学革命的重要性,注重科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同时,“全球史观”所建立的全新的、开放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克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宪法的制定是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把它们作为相对纯粹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述,主要关注它们对美国和世界的宏观历史影响[。1](405)美国历史教科书则通过追述美利坚民族及其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的起源与发展,凸显此历史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国立国精神、宪法政治、公民权利等与公民意识联系紧密的问题。造成这一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中小学历史科是社会学习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美国核心价值观和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鼓励美国年轻人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