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是《阿拉宁波话》一书中的一节。《阿拉宁波话》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方言著作,全书共分方言词、短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歌谣以及附录等八个部分,即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本文即选自“方言词”之“虚词”部分。宁波方言的虚词极为丰富,其中有些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功能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然而迄今为止,对宁波方言虚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享誉海内外的《鄞县通志》其“方言”部分所收列的虚词不过四、五十条,当今一些研究宁波方言的学者也很少涉及虚词的研究。《阿拉宁波话》则对宁波方言虚词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描写,共收虚词二百三、四十条。限于篇  相似文献   

2.
动词都有“叫做”、“称作”的意思,现比较如下:动词只限于用来称呼人和动物,表示“叫什么名字”。如:1) 我叫安东。2) 狗叫茹奇卡。动词表示如何称呼某人或物。如: 他们叫她伊拉。  相似文献   

3.
庆阳市如西峰、庆城、镇原、华池、合水、正宁、宁县以及环县合道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第三人称单数“他(包括镇原的‘那’)”字受“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也读作上声.庆阳市多数方言点不具备关中以“我你他”变作阴平来表示复数的特征,只有与关中毗连的正宁、宁县、西峰区温泉镇如关中方言那样,以“我你他(撵=)”变作阴平来表示复数.关中方言区只有定边和麟游(麟游限于次用)复数的标志为“们”,庆阳市很普遍地以“们”字为标志.庆阳多数方言点“兀”读作去声,跟关中多数方言点一致;庆阳多数方言点远指代词分为两个层次,其第一层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是不太远、看得见的;第二层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是很远、甚至看不见的.  相似文献   

4.
“VV”和“V一V”都可以带趋向补语。其中,“V一V+趋向补语”格式主要见于明清之际的江浙籍作家作品,“五四”以后逐渐消失,可能是吴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在我们所见的清中叶以前的白话作品中,“VV+趋向补语”格式仅见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两部作品,最初可能是山东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后来被现代汉语部分方言继承。  相似文献   

5.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6.
王东 《语文知识》2009,(4):58-61
河南罗山方言中有两个副词“克”和“左以”用法比较特殊。“克”除了表示“主观不满意量”外,还表示“只起强调作用”、“强调惊叹、赞赏、羡慕语气”等语法意义。“左以”表达两种意思:一、表示“干脆”、“索性”义;二、表示“反而”义。罗山方言中的这两个副词很明显受西南官话的影响。罗山方言的深入研究,为罗山方言的分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将“岁时炒豆”习俗称为“凑投”,在方志中还写作“漏凑”“兜凑”“投凑”“凑头”等形式,它们是“凑斗”“斗凑”这一对意义相同的逆序词在吴方言中语音发生讹便并以音近字记录的结果。其中“凑投”由“凑斗”发展而来,又写作“凑头”;“漏凑”“兜凑”“投凑”均由“斗凑”发展而来。在现代吴方言中“凑头(投)”有人物的“相聚、结交”、事情的“碰巧、凑巧”、事情的“顺利”等义。在“岁时炒豆”习俗中,“凑投”表示事情的“顺利”。  相似文献   

8.
按照一般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划分,北部方言,可再分为四个次方言,即北方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见邢公畹《汉语方言调查》)。淮南一带的方言,属于江淮方言的“地点方言”。这一“地点方言”的方言词,据初步统计,有以下三十多个。 1.zhuang 表示“大的、粗的、看上眼的”意思。有时在书面上写成“奘”。例如,“把zhuang的花生拣出待客,剩下的给小孩们吃。” 2.bang 表示“好”的意思。有时在书面上写成“棒”。例如,“他的成绩在全班  相似文献   

9.
在许昌方言中,“让”既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以表示处置,其中表示处置的用法目前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文献资料里尚未发现。“让”在许昌方言中做处置标记基本类似于普通话的“把”,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处置用法的形成一方面受普通话中使令动词“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爱许昌方言另一处置标记“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与方言间存在“同词异义”(或说“同名异实”)现象,它指写法和读音都完全相同的某个词,在普通话中表示的意思与在方言中表示的意思不尽相同,有的还截然相反。这种别有异趣、值得探讨的语义现象在普通话和零陵方言中就较为突出,如“爹”“爷”“公公”三个词,是汉语  相似文献   

11.
安庆方言中的“着”许国萍安庆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南临长江。安庆方言属江淮官话。本文主要分析安庆方言中“着”(读〔tξo〕,入声)的用法。一1.1在安庆方言中,“着”能够附着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持续。先来观察一组句子:A1.我讲你这个人呐,叫你看灯...  相似文献   

12.
茅盾先生的《春蚕》最近被新编入高中语文第六册。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江浙方言和当时蚕事术语,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为了给教师备课提供一点资料,我参阅了手头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部分词语的注释汇集一起,以供参考。①塘路:江南的运河通称“河塘”,“塘路”就是沿河道路,是当地交通干线。②清明边:方言,指清明时节前后。③桑拳:桑,桑树。这是蚕儿的饲料。拳,拳  相似文献   

13.
杨慧 《文教资料》2020,(7):10-12
南京境内方言“可VP”句式可具体分为三种:“格VP”(高淳方言圩乡话)、“阿1VP”(高淳方言山乡话)和“阿2VP”(南京方言).三者在基本句法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未然体”和“已然体”的构成形式上有所不同.南京方言“阿2VP”主要通过句末语气词区分“未然”和“已然”.句末语气词“啊”表示“未然”,“啦”表示“已然”.高淳方言主要通过改变句首发问词格式区分“未然”和“已然”,都是在原发问词后加“有”,但“有”字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对磁县方言词“不咋”进行语义分析,以明晰其语法功能。“不咋”在河北磁县方言中可作为虚词语气词使用,用于疑问句、陈述句和祈使句当中,表示建议、解释、强调和催促等语气,也可以作为实词短语表示“不怎么”之义。除这两种用法外,“不咋”在磁县方言中还可以与其他虚词成分“可”、“可…的”等组合,表示说话人的无奈等。  相似文献   

15.
结合古代文献从音义角度辨析学界考证的几个梅县方言词语的本字,认为:梅县方言中表示田埂的“田sun2”之“sun2”本字应为“唇”;表示霉烂的“mut7”本字应为“殁”;表示刺和讽刺的“tshiuk7”本字应为“”;表示裂开的“pit7”本字应为“片畐”;表示用亮光照视或光线刺眼的“tsha 2”本字应为“晟”。另外,也新考证了表示液体太满而往外流的“iok7”、表示定亲的“tsak7定”之“tsak7”以及表示猜测的“thon2”的本字分别是“氵藥”、“笮”和“团”。  相似文献   

16.
夏邑方言语气词“来”的用法很丰富,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状态的持续等事态变化。也可以表示强调等情态语气。本文通过历史探源和方言比较,论证了该方言语气词‘‘来’’并非其他语气词的变读.而是动词“来”的语法化,是近代汉语语气词“来”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考察了该方言中合成语气词··子来,,跨层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的娄邵片。“唧”是湘乡方言中使用很广泛的词尾之一,主要附在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动词、代词后。“唧”一般不表示具体的意义,但有某种附加意义和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普遍话与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异在语音上,普遍话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语音,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观察中感觉到,词汇问题也不可忽视。许多人在说普遍话时,出现一些方言性词语,只是把这些方言词语的语音普通话化。例如有些浙江人说普通话时出现这样的话:“昨天的会真没有意思,我坐在那里难过死了。”这个句子里“没有”和“难过”二词是按浙江方言使用的。在普通话中,如果“意思”一词是表示“趣味”“情趣”意义,那它前面的否定词用“没”,而不用“没有”,通常只说“真没意思”。这里“难过”一词是指因不得不忍受某事而产生  相似文献   

19.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带”、“但”书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带”、“但”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通过书面材料证明:“带……带……”连用,相当于普通话“边……边……”、“一边……一边……”;有时也会带有场合含义。“带”有时单用,表伴随;有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北疆汉语方言中“但”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大致相当于“如果”、“假使”。北疆方言表假设多说“但”,一般很少说“但是”。多数学者将“但”、“但是”并举并且合称“但(但是)”,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认为北疆方言里的“但是”,很可能就是“但使”在方言中的存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