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 ,大都具有一定的含蓄性 ,初看起来明白如话 ,略加挖掘 ,便会悟出一番深层的意义来 ,而这个意义便是作品中的隐含信息。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挖掘、咀嚼、领悟 ,才能使学生捕捉到这些隐含信息 ,真正欣赏到作品的滋味 ,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 ,进而提高阅读水平。朗读吟诵 ,感悟隐含信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是理解和欣赏课文。有些课文若离开有激情的朗读 ,只靠教师滔滔不绝的分析讲解 ,学生便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和干巴巴的几条筋 ,感悟不到文章独特的韵味。而若发挥朗读的作用 ,将干涩的文字…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深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对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发现”“吸收”,而且是一种“拓展”“创造”。语文教材是例子,也是艺术品,为学生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或“顿歇之点”,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发人深思的感悟点,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发挥想像,加以填充、扩展,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有效切入口。研究性阅读不应停留在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对课文的理解,而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身感知、领悟,…  相似文献   

3.
一、在朗读中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培养语感要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读出句读,形成语感,把书面符号转换为口头言语,要克服“唱读”和一字一顿的现象。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思,边读边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甚至边读边欣赏自己的朗读。二、在想像中感悟文章的意境语感的产生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像,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复述电影,想像那感人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而培养语感。三、在品评中体验语言的情感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抓住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中,作家喜欢在作品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文学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这些空白点,挖掘、补充、丰富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随文小练笔进行个性填补,以激活思维,调动想像,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5.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言 ,适合儿童想像的情节创作的一种故事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神笔马良》等。由于童话本身就有幻想丰富、夸张强烈等特点 ,因此 ,在教学这类课文时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想像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在《丑小鸭》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牢牢抓住了这一主线。首先 ,借助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想像 ,使学生进入作品角色。三年级学生年龄小 ,形象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所提供的直观形象 ,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作品角色。如在教学“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6.
一、用研读模式感悟“课文对我说什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以“纸条”为突破口,提炼主线,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包括隐含信息),研究三个为什么。用全新的阅读模式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感受“课文对我说什么”,通过研读,表达自己的感悟“我想对课文说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7.
标点虽不是文字,却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使语言文字记录得更加准确生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标点因素进行思维训练,这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技巧,发展思维是颇为有效的。 一、想象补充,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有些标点蕴含丰富,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想象,补充其蕴含内容,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性。如《忆铁人》中有这么一句:“哦?……咳!”这是铁人从托儿所坐车回招待所的路上听向导说“那大嫂手上抱的是别人的娃,坐在地上哭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想像时空极广的学科,儿童又喜爱想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各种契机,促使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丰富的想像力,让他们创新的花朵竞相绽放。一、巧用导语,激发想像导语是教学活动的序幕,富有艺术性的导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起到思维的定向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进行对课文的深入探索,激起想像。如在教学《奇妙的眼睛》一文时,  相似文献   

9.
韩丽萍 《甘肃教育》2013,(21):31-31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语文教材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大多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理解深刻。如朱自清的散文《绿》,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开朗奔放、如醉如痴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教师要激发学生为“绿”动情,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初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常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惘。作为艺术王国里的导游 ,教师只有用艺术的思维方式才能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让学生去领略那奇山异水 ,诱发他们丰富的想像 ,从而对作品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点燃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思维火花 ,培养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一、另辟蹊径 ,深掘主题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浮于教材的归纳 ,教师的讲授 ,难以引起共鸣。基于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主题时 ,应该凸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深究人物的刻画对表…  相似文献   

11.
一篇课文总要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就隐含在字里行间,因此,教师要挖掘课文语句中的内涵,让学生通过语句的品尝,启发学生对句子意思进行透彻的理解,使学生对事物领会更深刻,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其表达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达到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思想境界。请看《军神》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2.
胡亚华 《陕西教育》2005,(10):18-18
研究性阅读是研究性学习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一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其独特的个性在于研究探索的方式。一、课文内信息的挖掘在阅读课文时如何让学生从课文内去挖掘隐含的信息?其实课文中的多数潜信息并不全是无形的,而是以某些语言因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四个太阳》课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了四个不同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心地和美好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琅琅上口。根据教材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太阳,认真研究,共同交流,挖掘文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所谓教材隐含信息,顾名思义,就是指教材没有直说,但又散见在各章节或隐藏于文字本身的信息。这些信息,要靠我们的思维加工去分析、发掘、揭示。教者只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挖掘、咀嚼、领悟,才能使学生真正品到作品的滋味,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一、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启发想像1.抓住较为概括的句子启发想像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概括抽象 ,理解语言文字 ,需要跟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才能深入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如在教《三味书屋》一课中鲁迅“天天奔走于当铺之间”这句话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于”“之间”“奔走”这些词的意思。接着 ,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连起来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想像这句话所描绘的忙碌、艰辛的具体情境 :鲁迅急急忙忙地赶到当铺去 ,当掉东西拿到钱以后 ,又急急忙忙地赶到药铺去买药 ,把药送到家里 ,然后赶到私塾来读书。如果 ,当铺里拿到的钱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一篇课文,无论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它的主题总是一定要教师分析讲解、学生听记掌握的。就是对于一段文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的教学。也要给贴上“主题需要”的标签,给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想主题。否则,这篇课文的教学似乎彻底失败。在主题教学中,又十分讲究“知人论世”的解读原则。教师讲授课文时,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审美主体 ,引导学生从审美对象中择取审美表象 ,并与联想、想像融为一体 ,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在语文教学中 ,我以“导审”的身份出现 ,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产生审美的情趣 ,激发美感并提高了审美能力。一、带领学生变换角度去审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称得上是美文。对于这些课文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段 ,写段意 ,或是教师“满堂灌” ,那么美的文章就不再成其美。因此 ,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 ,发挥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主导作用 ,引导审美主体去发现、挖掘、感悟文中的美。让教材中的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18.
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小学作文教学要很好地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作者在创设情境和塑造人物形象时,都离不开想像。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描绘作品的形象,还要根据作品中人物形象联系事件的发生、发展,借助意境、音乐、图画等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进行读写教学。1.再造想像式。再造想像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新表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描述,鼓励学…  相似文献   

19.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著名作品,全文约七千余字,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四千余字。关于它的内容,课文阅读提示是这样说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这里突出了“想像”一词。的确,作者本人是盲人,“三天光明”只是“假定”,自然就须想像,而想像也的确是一位作家的本分。但细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作者  相似文献   

20.
一、在互相对话中感悟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重视平等对话,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完成。通过各种对话感悟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达到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如教《社戏》时,先设计师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由教师讲述课文大意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村景美、农村子弟情意美、船头看戏的朦胧美、归航偷豆童趣美、六一公公的纯朴美,通过探究感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理解主旨。最后设计学生间的对话,让学生讲自己经历的一件趣事,这样就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化解为师生对话来感悟文意,体验生活了。二、在想像和联想中感悟想像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想像和联想可以促进语文能力向高层次上升。教学《散步》时,学生读懂文意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独特画面,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所表现出的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感悟成熟的生命即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诗歌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