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人种志研究由于强调对个别教育现象进行动态描述和细致分析而逐渐受人青睐。教育人种志是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秉承整体观念与整合方法,注重从自然的教育情境中收集资料,采用多元化的研究策略与模式。作者认为,研究者必须充分了解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征,掌握其设计原则,否则,人种志研究成果有可能蜕变为经验总结式的报告。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育研究要开拓新的领域,必须实现研究视角上的转变和方法论上的突破."人种志"方法值得关注.在幼儿教育研究中运用"人种志"方法.强调研究者要在自然情境下获得有关儿童的行为、表征的原生态资料,因此,研究者与儿童在平等地位上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是"人种志"研究常用的策略.在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上."人种志"方法强调丰厚描述.  相似文献   

3.
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学科或领域,在我国则还处于初步引进和初始运用阶段.教育人种志是人类学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对高等教育研究而言,人种志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大学提供了人种志的天然场域;人种志契合了学者的"志业"特征;人种志回应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呼唤,并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4.
人种志行动研究是在新媒体创制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中整合了人种志和行动研究而形成的一种新方法论。人种志、交往生态和新媒体是它的三个特点。其中,交往生态是其焦点。人种志行动研究者包括外地的专家和当地的研究者,他们既是研究者,也是新媒体创制平台的开发者。人种志和新媒体行动研究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种志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是:规划研究→进行研究(收集和记录数据)→组织编码和分析数据→规划和行动。  相似文献   

5.
论人种志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学科或领域,在我国则还处于初步引进和初始运用阶段。教育人种志是人类学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对高等教育研究而言,人种志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大学提供了人种志的天然场域;人种志契合了学者的"志业"特征;人种志回应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呼唤,并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要以参与观察的视角入实地、持续、多样化、直观地开展观察和调研。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性、长期性和全面性,为全面细致、长期持续和直接深入地开展教育人种志研究提供了便利。据此,构建在教育人种志框架下的从前期准备、观察调研到研究成果回归指导工作的科研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人种志能深入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推进教育研究的创新和深入发展。教育人种志基于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人种志的研究假设是开放的,研究情境是自然的,研究视角是整体的,研究时间是长期的,研究结论是深刻的。教育人种志契合教育研究的复杂性、情境性、比较性和反思性,对教育研究的改进具有方法论意义。从研究过程来看,教育人种志研究一般包括前期准备、进入田野、分析田野笔记和撰写研究报告四个阶段。当然,要开展好教育人种志研究,除了注意结合教育研究中主体、方法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处理好研究的信度问题、效度问题、伦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种志视角的"田野工作"的方法论逐渐渗入教育研究的微观领域(课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人种志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与英语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机会,并因此补充和发展了英语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手段。基于人种志视角下的英语课堂观察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相对于传统听评课,它不仅引入了课堂研究的人本性特质,还关注了教育中的边缘化对象,突出了教师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堂人种志运用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及其主体进行研究,试图真实、自然地认识、解释课堂文化共同体中主体的行为方式、实践意义、价值观念和交往模式等。基于课堂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应坚持“离我远去”的原则。其实施过程包括观察的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解释以及课堂人种志的撰写。  相似文献   

10.
人种志是一种源自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教育人种志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在我国对教育人种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对教育人种志的定义、特征、信度、效度,以及教育人种志研究的意义进行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1.
教育人种志主张在广泛考察文化因素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的基础上,遵循“离我远去”的原则,“从书斋走向田野”,进入真实的教育情境实施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脱离教育实践、远离教育场域的今天,教育人种志研究范式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responds to the challenge of how educational research might be practised in a contemporary world that is no longer necessarily organised by nearness and unity. Focusing on ethnography, it argues for what a multi-sited imaginary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y giving prominence to the notion of multi-sited ethnography as it has been developed by the anthropologist George Marcus this paper shows how ethnography conceived this way is now necessar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By bringing together recent concepts from anthropology with educational ethnography, it provides an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how to go about doing ethnography in a world that is characterised by partial connections. To highlight the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of this research imaginary the paper provides an example of how to approach a specific research topic in this field. In sum, this paper makes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by providing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lives.  相似文献   

13.
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民族志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取向和成果呈现形式之一。此研究在解说民族志含义的基础上,对教育民族志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种志研究与教师智慧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智慧是教师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并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研究是教师生成智慧的源泉,而人种志研究在帮助教师生成智慧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它所强调的整体性视角,所奉行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所推崇的反思精神和反思技术,都对教师智慧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想借助人种志研究来提升智慧,需要了解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并在学校教育的真实场景中做人种志研究,以及尝试运用人种志研究的一些要求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俗民志是俗民志研究范式应用于教育情景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类型.教育俗民志研究强调研究过程的自然性,注重对微观问题的整体把握,强调定性分析和研究程序的弹性化.教育俗民志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俗民志研究适用的范围有:学校组织的结构和文化、组织成员的角色行为、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既与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具有共同点,也有特殊的要求,是一种特殊的经验研究.教育人种志追求的真理是部分真理,一方面反映了其认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教育人类学学科性质使然.强化理论积累对于克服教育人种志认识论的缺陷、促进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课堂人种志是教学论与人种志联姻的一种研究范式,属于微观的人种志研究。它是在对课堂现象、事件和行为作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描绘的基础上,探究特定课堂文化背景下师生教育信念、价值观、行为模式和职业特征的一种方法,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特点、法则和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ritiques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within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traces the antecedents of ethnography in an anthropology which was itself closely identified and entwined with colonialism and imperialism. The paper then goes on to review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within ethnography, particularly those associated with postmodernism.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critical ethnography are reviewed and critiqu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The paper then goes on to suggest ways in which the concepts of ‘really useful knowledge’ and the processes of action research might be combined in order to ass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ritical ethnography.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cknowledging the difficulties which exist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who wish to practice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limate in both Britain and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volume of research production in education ethnography in Scandinavia due partly to a regionally financed network. The present article makes some comparisons between Scandinavian and other education research contexts in relation to aspects of general ethnographic design to try to analyse this production. It suggests some typical points of identity for Scandinavian educational ethnography, such as a distinct role for theories in fieldwork. But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even apparent outside Scandinavia. Some blind-spots in ethnography are also suggested around quantitative aspects, but again, these are not unique. Scandinavian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education is broadly influenced by a range of different tradi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egion that have travelled with key people and from place to place, but it is also noted that there is seepage between ethnography and other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20.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的“语言—阶层”模式以语言为抓手打开了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运作机制,成为“语言与教育公平”议题的主导分析路径。然而,由于他们将社会阶层视为整体性概念,阶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被遮蔽。新读写研究开创者S.B.希斯将民族志引入语言学习研究,以民族志为中心建立了教育不公平的“语言—文化”分析模式和行动路径。这一分析模式强调“文化模式”对语言的形塑,超越“语言—阶层”模式的抽象性,展现了教育不公平微观运作机制的文化多样性。以此为基础,她打破研究者对民族志的“专权”,创造性地将民族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言文化自觉、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的行动工具。希斯的“语言—文化”模式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行动路径层面为“语言与教育公平”构建了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