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读《寂寞红柳》,不禁联想到党的优秀干部孔繁森的《咏红柳》:“无限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同是以红柳为赞颂对象,一为散文,一为诗歌,都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可谓异“体”同工。而作为散文的《寂寞红柳》能以更多的文字深入到红柳独特的精神世界,颂扬其高贵和脱俗之美。这种动人的美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豪放爽朗之壮美。无边荒漠,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红柳却笑置其中,文章以“刑场上的视死如归”、“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和“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作类比,凸现红柳不畏艰难困苦、乐于…  相似文献   

2.
一、围绕“红柳”话题 ,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生自读课文前4自然段。(关于红柳的介绍)生 :红柳是一种高原常见的植物 ,她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生 :是的 ,藏族老百姓都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观音”和“菩萨”在人们心中就是善良、能解除一切苦难 ,并不要任何报酬的人。生 :红柳也是这样 ,你看书上说 :“高原上的气候 ,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 ,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生 :红柳不但可以治风湿 ,更重要的是红柳能防治风沙 ,改变那里的环境 ,书上描述风暴来时“石走沙飞 ,天昏地暗 ,枯草吹走了 ,牛羊刮…  相似文献   

3.
阅读导引“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的这句话道破了这类咏物抒情散文的秘密。本文作者通过对“石缝顽强的生命”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的拼搏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一种人生体验——“生命就是拼搏”。从石缝间植物的顽强拼搏,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是一种类比联想,是一种象征。它侧重的是两者哲理上的相通,即人也罢、植物也罢,生命只有在拼搏中才能展示出他特有的风采。  相似文献   

4.
简论曾子的人生境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曾点的“狂”不同,曾子的生态态度要严谨得多。在曾子看来,“仁以为已任”对人而言是一种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缩命。这种宿命不是在限制着人,而是在成就着人,成就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成就体现在对生的反思和对死的领悟当中,体现在对道德生命的敬畏和对“仁”的觉悟当中。这就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书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万祥,1954年生。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他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家港市梁丰中学任教,1994年到张家港市第一中学任校长,2000年,他又被调到张家港高级中学任校长。从1993年起,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苏州市首届名校长”、“苏州市首批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生活时空 有人说,“人生就像初雪过后的田野,你所选择的路,都将清晰地留下每一个脚印。”回顾自己45年的人生之路,读书、教书、著书,不可一日无书;书迷、书痴、书友,一切皆因书缘。然而,在提笔撰写本文的今天,一种关于书的强烈的情感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我永远记着那没有书的日子。——题记  相似文献   

6.
《报任安书》隐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意蕴,它以悲壮淋漓的行文意气,表述了司马迁“扬名显身”的人生道路、“重于泰山”的生死决择、“发愤”作史的著书理论,集中体现了司马迁悲壮浓烈的人生构建,成为永世垂范的生命模式。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粱梦》和《任风子》中均有“杀子”情节。这一情节的思想基础是全真教所宣扬的妻儿子女是“冤家敌面仇”的主张。马致远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彻底的发挥,以“杀子”来表现剧中主人公选择出家修道的决心,并且隐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挫折人生的彻底失望。  相似文献   

8.
2003年7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任专职培训教师的张云鹰,作出了她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选择。当时,宝安区的西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西小”)发出启事,面向全国招聘校长。其中一条“硬杠杠”是“年龄40岁以下”,而那一年,张云鹰刚  相似文献   

9.
栀子花开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心中的栀子花,伸出洁白的“臂膀”,温柔地“环抱”着我。那是一片怎样的白色啊!是碧波中倒映的无声冷月,是青天里飞过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徐志摩留恋着康桥,海子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狄金森想爬过篱笆摘取一颗甜甜的草莓,而我愿意守着一株栀子,任它“暗香浮动”。初夏伊始的时候,栀子花开了。我静静地守着它,无言地亲近着它。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栀子总是孤单的。它似乎总是有些孤芳自赏。我也是。我喜欢在一日的喧嚣后,打开昏黄的台灯,在日记…  相似文献   

10.
高明 《职业技术》2006,(12):166-167
陆游以抗敌御辱,收复失地的民族使命为已任,终其一生为抗金大业而呐喊。他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而屡次被黜,仕途潦倒。爱国情感是陆游心理结构的重要成份,是诗人艺术创作和人生活动最敏感的区域。作为一种理想境界,一种爱国志向,它与南宋统治者苟安投降的卖国政策是相悖的,注定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注定了陆游的人生悲剧。但这种悲剧不是陆游个人的,它是民族的,历史的,本文通过对陆游“恢复”情结的形成和表现特征的阐述来分析这一情感的悲剧意蕴及诗人悲剧人生的自我解脱。  相似文献   

11.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进行着“马拉松”,然而它似乎没有终点,直至生命消亡。分割它的,是一扇又一扇的大门,每年我们都会经过一新年的大门。我拖着疲惫的身体,终于跑到了它的面前。它,轩昂,火红,两只金灿灿的门环更是耀眼夺目。我忍不住碰了一下,“叮咚,叮咚”,发出了清脆的鸣响,仿佛在呼喊“进来”,“进来”。我多想推开它,看看明年的新景象,然而,一瞬间,我的手缩了回来,踌躇了——  相似文献   

12.
《离太阳最近的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作品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呼唤人们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和保护生态环境。作者对红柳的美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首先,把红柳的外在美放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进行展示,“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交代  相似文献   

13.
保康县歇马镇西北40公里外的锣厂村,三面沟壑,山高坡陡,气候恶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被当地群众称为“孤岛”。村小学是个三级复式、一人教学的“袖珍”式教学点,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环境而被无可奈何地保留着。陈大明老师在这座“孤岛”上的“袖珍”小学里度过了19个春秋。近二十年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一种生命状态,它是投人生活后的省察生活,是对无常人生的求索,是求索后的自得,是繁华落尽后的返朴寻“真”。这里的真,是真理之真。它垫高着我们遥望的视野,提升着人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五四”时期国人的“意义”危机 ,帮助当时的青年从烦闷的人生问题中解脱出来 ,梁漱溟提出了“尚情”的理想人格。“尚情”即崇尚真情、情理 ,讲究真情实感 ,坚持“主观的情感”而不是“客观的道理”。就是说“尚情”包括一任直觉以求“对”,履行仁道以求“安”,回头认取自身活动以求“乐”。在“尚情”说中 ,既可以看到泰州学派王艮父子的影响 ,又不难发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份 ,充分体现了儒家心性学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相结合的特点。尽管“尚情”说在总体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但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中 ,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美文导读】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称红柳为“青藏高原的生命树”。而他也正像高原红柳那样,生活战斗在西藏那块贫瘠的土地上,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全部的爱,甚至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那里的人民。【美文呈现】高原红柳李哲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  相似文献   

17.
在天津市和平区福安大街上伫立着一栋十二层高的商住两用楼,它拥有3万平方米的总面积,一至三层是天津有名的“云南风情商城”。这个楼盘就是很多天津人所熟悉的“和平园”,但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楼盘的开发建造者,以及它的主要主持者——丁华忠。丁华忠原在天津市经委任处长,1988年至1989年受团中央中国青年国  相似文献   

18.
人生犹如一杯茶,只有懂得“品茶”的人,才能体会它的清香; 人生犹如一杯酒,只有懂得“饮酒”的人,才能体会它的芳醇; 人生犹如一杯水,只有懂得“斟酌”的人,才能体会它的宁静。我独自走在林荫路上,静静地思考着所走过的和未来将走的漫漫人生路。记得小时侯妈妈曾问我:“心心,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最美丽吗?”我说:“是鲜花吗?”妈妈摇了摇头。“那么,一定是天上美丽的云彩了!”妈妈仍然笑着摇头。此时,窗外向起一阵孩童的笑声,似浪涛,似铜铃。妈妈朝窗外望去,过一会儿才对我说:“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我当时不是很明白妈妈的话,只是茫然地  相似文献   

19.
美学上有“意境”一说,语文教学亦有“意境”。现代语文传承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而“意境”则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概念.它浓缩了儒、道、佛三家的精萃,并超越了文化艺术的范畴,其广度和深度升华到了整个人生。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天人合一”,无一不在诠释着一种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高原红柳     
<正>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可以使人摆脱病痛的折磨,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