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认知-模仿-体验、全程、全方位导师制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广泛的市场调研,依据英语导游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了英语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  相似文献   

2.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特点提出"三结合、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学校、企业、政府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刘国华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2):18-19,26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反映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技术与经济学院提出了"筹划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符合市场所需人才的定位要求,能够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必然结果,是培育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必然趋势。湖北工程学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2)农科类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3)"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4)文理基地实验班人才培养;(5)专升本人才培养;(6)合作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本文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历程,总结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杨军 《文教资料》2011,(22):188-190
"人才为本,特色取胜"的教育理念的确立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前提,"面向基层,实践育人"的战略选择由人才培养对象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的目标所决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素养,凸显应用"的错位优势,贯彻"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的培养思路,架构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培养流程、五大培养机制和五项保障体系,强调实践育人,围绕"高素养"和"应用型"两个关键点,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职高专层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能力低、就业低"的窘境。"双低"问题在英语专业教育中由来已久,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原因。英语专业教育试图从"专才"与"通才"两个方向突围。"通才"依旧不通的原因之一是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通才"具有局限性,英语专业教师自身不是"通才"。英语专业教师成为"通才"的可行性及所面临的困难。变通思路,以专业间的合作模式替代"通才"教师以培养"通才"。  相似文献   

8.
树立自主专业成长、开放与合作的理念,以培养具有实践智慧的反思者为目标,构建功能多元化、内容丰富适当、全程跟进、管理合作互惠、评价严肃与规范的模式是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教育实习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是高职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针对高职外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运用引企入校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课程嵌入、教师嵌入、学生嵌入和管理嵌入,构建专业教学过程全程嵌入企业真实外贸业务流程的嵌入式校企利益共同体,开展实战教学全程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外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在首批和第二批进入该计划的高校中有新建本科院校17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存在着不少薄弱点以及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面向工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前提、依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型师资队伍、面向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合作与交流等,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品行教育与技能教育是关键。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开展"品行教育"系列活动和合校内外德育实践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通过课程改革与设计、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勤工俭学、建立仿真实验室和开展校企合作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以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构架的深化,即高职院校和企业将高职教育理念与企业人才培养理念融合一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块的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科研教师与预就业学生的培养。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煤炭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为例,通过煤炭专业校企深化合作的运行机制和合作内容,建立并拓展了当前煤炭行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界和工程界广泛认可的国际化的能力和资格确认.首先,介绍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的历程,阐明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提高学校、专业的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升办学实力,提高教育质量,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院校积极追求参与的一项事业.其次,介绍了CDIO培养模式的含义和人才培养标准,论述了中国特色的CDIO培养模式及教学效果.最后,指出:CDIO培养模式有规范的能力培养大纲和标准,能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CDIO培养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相吻合,CDIO的能力培养标准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无缝对接的.CDIO培养模式是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电子商务专业定位、特色培养方向细分、创业实践教学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合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事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汕头职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借鉴该模式,开展了"学前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平台"省级教改项目的研究,并提出了实施基于建立PDS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方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CDIO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基础。将CIDO理念与C#程序设计相融合,使学生能从具体实践、实际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带着问题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17.
"U-G-S"教师教育新模式是依托"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平台,在"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师范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优秀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整合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对于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主体合作、转变教师教育者成长范式、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丰富教师教育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专业实践,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单维度、重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职前教师的实践贫困。从传统的"技术熟练"范式走向"实践反思"范式,回归教育实践本质,密切联系教育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师资已成为当今教师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以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前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为目标,借鉴PDS理念建立与地方基础教育合作的教育实践创新基地是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自开展质量工程建设以来,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体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实际和特色的"本科教学优质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共基础、分方向、多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创立了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课堂教学研讨式、实验教学互动式、实习教学探究式的人才培养新途径。探索开展了"1+1"助学工程,有效地把物质资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品格教育、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依照全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开展“知行合一,全程创新”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重新构建贯穿本科四年培养过程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实验体系、训练与竞赛体系,营造全程创新的文化氛围,探讨机械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方法并赋予实践,采取的具体实施措施、改革经验可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