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集科学、艺术和媒体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型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学科竞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竞赛的现状与问题,应从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大竞赛宣传力度、拓展学科竞赛内容、组建优秀指导团队、健全竞赛激励机制等方面采集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和“双万计划”的内在要求,以及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产学研融合度不高等现实问题,以“新工科”、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开展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机械类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OBE理念,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以交叉融合的高阶课程、虚实结合的创新实践、有挑战性的学科竞赛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总结分析安徽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并提出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械类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3.
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通过学科交叉培养本科创新人才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如何跳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突破学科壁垒,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针对专业间的学科交叉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大学科平台上实施“双向能动式”教学法,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本科生创新团队,探索跨学科教育模式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全方位进阶型”之英语课堂竞赛教学模式的构建将技能竞赛导入英语课程教学并使之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实现技能竞赛“赛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目标,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根本目的。研究表明英语课堂竞赛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竞赛意识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技竞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存在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参赛类型单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学生实践创新基础薄弱等问题.并提出构建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开设大学生科技竞赛课程群、实施“点-线-面-体”科技竞赛课程群立体化教学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对策.为高等学校“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周文杰  郭继平  马光 《考试周刊》2015,(31):144-145
学科交叉是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源泉之一。本文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制定的多学科设置、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培养三方面,对构建基于学科交叉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土木工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学科。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亦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针对原有教学方式的弊端,以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为切入点,打造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学科创新训练新模式,运用5W2H分析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竞赛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之路。实践表明,“结构大赛”新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竞赛使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竞赛意识、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和锻炼。  相似文献   

8.
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针对自动化学科特点,提出建具有网络控制技术优势的自动化特色专业办学思想,把科研促教学、用竞赛培养创新人才、建学科交叉型工程实践中心作为特色专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从高水平教师队伍、学生科技活动和工程训练方向探索自动化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使学生就业、竞赛及考研取得了明显成效,且把自动化专业提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表明在网络控制科研优势促进下,集教学、竞赛及工程实践为一体的特色专业跨越式建设方法有效,能够短时期内在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上取得双丰收。  相似文献   

9.
我国工科专业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高校亟需加强新工业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有关论述,探讨了高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分析了我国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了学科竞赛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尝试设计了递进式学科竞赛组织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学科竞赛作为载体和平台,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木专业学科竞赛模式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融合研究和实践,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专业学科竞赛是高等院校艺术类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积极构建并实施常规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极大地促进本专业教学改革的进展。本文阐述了我院教学改革和学科竞赛实践结合的原则、方法、意义以及效用。  相似文献   

12.
塑性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与不同的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载体。同时,在应用型和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格局导向下,对现有塑性力学教学体系的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文章针对该课程在以实现塑性力学理论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背景下的教学体系重构,促进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完善和优化,以及突破线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这一瓶颈的教学方式变革进行探讨。最后,通过评估学生在专业领域知识的拓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念形成、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的成效以积累和优化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关注批判性思维培养,更需依托教学方式变革。高中阶段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开展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构建了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数学项目式教学模式,即包含目标层、主体层与活动层的三级交叉结构,通过准实验研究法,以修订版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为测量工具考察了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结果表明高中数学项目式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变革,构建层次化、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目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围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求,构建了“项目引领、专业竞赛、顶岗实习、模拟实验”四位一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了完善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措施与保障措施,对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杜磊 《成才之路》2021,(13):4-5
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能够弥补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短板。文章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提出包括学科竞赛培育体系和学科竞赛支持体系两大核心动力、学科竞赛与科创项目双轮驱动的“双核双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实践数据指出该模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物流是一门新兴交叉的应用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物流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高职物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物流学科教学中,是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对基于学科竞赛的土木工程专业“三融三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概述,然后从“三融”的实施;“三促”的实施;实施成效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土木工程专业“三融三促”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科竞赛为驱动,融入思政元素,从案例设计、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对GIS软件应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出“学科竞赛驱动—课程思政沉浸—教学改革推动—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为推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行政管理专业导论"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在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具有课程性质的基础性、授课内容的交叉融合性、教师队伍的多元性等特征。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培养塑造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调动教师深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勇于探讨考核方式改革,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实验室作为学科竞赛开展的重要载体,对其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创新实验室长效机制构建、教学与科技竞赛衔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改革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实践表明,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的改革探索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提升高校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