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立场决定了教师言语行为的方式和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立场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吗?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决定自己的立场呢?立场是一个人所占的社会位置,而社会位置是由社会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确定的。同样,教师在教学中的立场一方面是根据教育的结构和规律确定的,另一方面是在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动态地  相似文献   

2.
人性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性不是单维的,而是身心两个维度综合的产物。教学思维中的人性特征主要为学生人性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学生人性的具体性和明确性、学生人性的生成性和复杂性。教学思维与人性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教学思维离不开人性基础,塑造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成立之基;尊重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运行逻辑;提升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3.
1.课堂——人性养育的圣殿。新课程倡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是开放的动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执行事先设计好的固定不变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过程取向;价值立场,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来分析当今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应该采取的人性假设。文中通过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演变透析其背后的教师所采用的人性假设,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人性假设是:学生的本性是恶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假设是:学生的本性是善的。但这些假设都是单一的、二元对立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呈现,在这些假设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质量很难说是令人满意的。为此,本文在对上述两种师生关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今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取向:学生的本性是复杂的。教师在此假设指引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三方面来落实和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现代教学论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突出了主体的人性回归,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主动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富有生命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吴亚萍 《人民教育》2012,(10):45-49
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素质养成,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立场呢?是教育学的立场。当我们拥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又拥有了很多教育理念和一定的数学素养以后,最终需要通过教学中的转化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养成。如果缺乏教学中的转化,那么所有的一切就难以在课堂中实现。所以我选择"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素质养成"这个主题进行大会交流,来表达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正>"文本解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以及感悟能力,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文本解读"是学生基于当下的社会体验的个体化的体悟过程,不是一个还原文本创作的过程,也并不存在唯一的终极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合时的、个体的,其中,人性立场应该是坚守的价值维度之一,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达成对人,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人性”是作为“兽性”的对立面提出来的,指的是与人的理性、良知相联系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积极美好的东西。“人性”是人的类特性,它不分阶级,全民共有,是人类思想文化在人身上影响的结果。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共同人性。共同人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共同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的总和。从人性和共同人性的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看,它们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刘自美 《天中学刊》2010,25(1):47-49
任何一种哲学的主题都是人的问题,所以对人性的界定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对关注人的自由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更是如此。近代欧洲的各种思想对人性做出了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关注人性,认为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也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状态,对人性的理解应该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中。主体性永远是人的最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1.
工业社会的教学以标准化为特征,以培养"知识人"为目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的进步,但从信息社会的视角看,却存着在僵化知识、禁锢思想、违背人性等缺陷。信息社会要求教学应培育学生自己的价值立场,培植应对复杂性的智慧和培养创新知识的能力。与此对应,信息社会的教学必须是个性化教学,即教学应符合学生个性、教师个性和学校个性。  相似文献   

12.
教学思维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过程或活动的认识和看法,并直接影响和支配着教学实践行为。人性是教学思维形成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以及对人性内涵的认识将通过教学思维的方式影响支配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思维的建立、践行和使命都离不开人性基础,人性视域中教学思维是以塑造学生的人性,尊重学生的人性和提升学生的人性为己任。  相似文献   

13.
黄振地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51-53,50
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对人性的理解为始基的。人性的内在张力构成了西方伦理学发展过程中道德基础之争的根本原因。以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人性的构成因素、人性构成因素各部分作为道德基础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张力关系,或将解开西方伦理学视域下道德基础之争的谜团。  相似文献   

14.
还原:回到“人”的立场 校长首先应该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尽管人性有善恶之分,但是我们一旦忘记了自己是人,那我们的言行,就有可能是反人性的。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还是个人,才可能在“人”的立场上看待教师和学生、看待家长、看待领导,才可以率性而为,以真面目示人,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在执教多所大学的同时,深入思考教育问题,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大学学术氛围的重要性,主张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人性的接触的关系,大学教师应该是思想家、科学家,并倡导导师制。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时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础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的永恒问题。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人,如何看待人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实践。人们的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受到了人性观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风靡一时的补课行为背后的人性理念及其效果,指出:正是由于教师、家长看到了学生的发展性与生成性,根据人的自我成长需要予以一定的教育;同时也看到了人性发展中不完美的一面,所以才会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来弥补这种缺憾。补课行为虽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效果得到最优化,但是它毕竟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观基础上的,毕竟是向着教育教学更好的效果不断趋近的。这就要求人们正确看待这一行为并且予以合理化分析,真正发挥补课行为的实效,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  相似文献   

18.
反思型教师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和自身的教师素养,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人)的发展。因此,对学生主体的人性关怀应该成为反思型教师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提出了各自的人性假设,这些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却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只能在实践中接受经验的检验."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假设是人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人具有主体性"的假设则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充分依据.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的"经验关系"抽象出来的这两条人性假设,可以作为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凡是以某种"应然人性"作为人性假设的,都会在对教育实践的解释中陷入困境;凡是没有提出"应然人性"的,也都不是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而不至于被"终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其中包括是否有自己特定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20.
人性教育,人性熏陶,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中职阶段是未成年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向成年劳动者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作文评改等方式培养、张扬学生人性中的真、善、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