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2.
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是一部独具个性的“新文学”史,它以新的文学史观,全面广阔的研究视野,人性的、审美的研究立场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现出其突破以往文学史撰写模式的鲜明个性,走出一条“个性治史”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传统文学史那种以时间顺序为经,社会背景———作家作品为纬,简单罗列文学现象的模式日益显示其呆板与陈旧。学界一致呼吁“重写文学史”,希望打破原有直线型平面式的体式,换之以新的视角与治史方式。最近由乔力先生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古代文学主流?..  相似文献   

4.
民族科技文化与史学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史学史发展的事实,表明史学发展与创新,与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史家史官的职能和教育的特点,形成的知识结构,是把“天”与“人”之学结合起来,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突出的。近代史学发展史,同样表明史学的变化与自然科学的变化、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收集材料、治史方法论、治史风格特征等方面,特别在思维方式上,都能看出自然科学的变化对史学产生影响。当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对于新世纪的史学创新,具有的重大意义,更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科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有创新,而创新又是以学科理论取得突破为前提的。中国学人多数注意到治史应依据客观真实史料严格考证,却忽视了史学所具有的活泼特性以及治史还需要发挥合理想象的一面。因此,对于史学研究中想象力的特性和想象力与史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其实,有见识的史学家早已在治史中发挥了想象并取得了理论突破。事实证明,想象力是学术研究尤其是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史方法,应深入认识想象力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严耕望专长于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他治史以严谨著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备受史学界推崇。在其师长的影响下,严耕望在治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密的考证与宏观的通识相结合的治史特点。  相似文献   

7.
赵炎秋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是用叙事学理论来研治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之作,此书建构了中国的本土叙事理论体系,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使西方的叙事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叙事思想化合无间,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型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观点与材料方面也披沙拣金,往往见宝.取得了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反思,顾颉刚提出“不立一真,唯穷流变”的历史研究理念。对“立一真”这一治史思路的批判构成了顾颉刚史学的基本特征和逻辑出发点。顾颉刚史学思想中的四个重要内容:中国上古史学说大多为有意造伪、研究古史的故事化取向、历史演进的研究方法、化史实研究为思想史研究,都和“不立一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史学家,习惯于在已有的封闭格局中打“太极拳”,路子与程式陈陈相因,观念上、理论上严守“祖宗之法”而不敢“忤逆”。建国前后,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史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创新性的成就,但是,就整个中国史学界的状况来看,对传统的史学观念根本没有触动,没有突破狭隘、封闭的封建传统史学观念和史学体系。尽管人人都将自己的著作贴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标签,但在实质上却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相抵触、隔阂。这表现在对我  相似文献   

10.
王建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121-124
赵炎秋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是用叙事学理论来研治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之作,此书建构了中国的本土叙事理论体系,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使西方的叙事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叙事思想化合无间,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型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观点与材料方面也披沙拣金,往往见宝,取得了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冷战国际史(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的研究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各国档案文献的陆续解密和开放,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在中国也被称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我校的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最近几年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研究成果,并重点加强资料建设,不断扩大对外交往,目前已被国际学界视为世界最重要的冷战史研究基地之一。在这一基础上,中心已连续承担了4个国家课题,即“苏俄史专题研究”(教育部基地项目)、“美国对华情报评估解密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上海市重大课题)、“冷战与中苏同盟研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们从这些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中,挑选部分研究成果刊登于此,意在通过这一专栏,进一步推动我校乃至全国的冷战史研究。 本期专栏的三篇文章,在充分利用中国、俄国、美国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中苏同盟建立初期的曲折过程,在冷战爆发后美苏第一次走向高层接触中美国政策的演变,以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处理国内外危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式。本专栏希望研究者踊跃投稿,为中国的冷战国际史研究更上一层楼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代人能否研究和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有个传统习惯,当代人写志,后人编史,当代人不编当代的史书。这是我国古代学者严谨治史的表现。然而,如果拘泥于这一传统习惯,那么,只好等待后人来编写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了。众所周知,一般的历史研究,都有“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尤为突出。建国以来40余年的历史与我国当前的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  相似文献   

13.
<正>21世纪以来史学界、社会史学界的日常生活史研究风风火火,成就斐然。常建华教授是这一研究中成绩突出者,主编有《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颇受好评;又在科学出版社推出主编的“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系列”,计有《日常生活视野下的中国宗族》(2019年)、《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20年)、《中国历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2021年),有力推动了日常生活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卢前无疑是很值得瞩目的人物之一,在戏剧史研究中他提出“短剧”概念,并积极肯定了这种一折杂剧的文学价值,为中国戏剧史研究尤其是明清戏剧史研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他的短剧创作严格按照古典曲律创作,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拟就卢前先生的短剧研究和短剧创作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65年为新的起点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在墨家逻辑和中国逻辑史方面;1966—1977年为第二个阶段,逻辑史研究工作被迫停顿;1978—2000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80年代出现一批中国逻辑史作和教材,90年代对中国逻辑史研究进行反思,包括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逻辑的类型、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基本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方国瑜先生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总结的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文章钩沉了以往被学界忽视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进入西夏史研究的过程以及该理论对西夏史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通过徐中舒先生而进入吴天墀先生视野,并为吴天墀先生所接受。《西夏史稿》首次运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研究西夏史,是该书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西夏史稿》采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这一反映中国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西夏史,提出许多重要观点,理论的核心即中国历史有整体性。这一观点在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中得到继承、发展,深化了西夏史研究,促进了宋、辽、西夏、金史的贯通研究,推动了“大宋史”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18.
身体史关注人的“身体”,强调通过“身体”构建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借鉴身体史的相关研究,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更加关注“人”这一主体,多方搜集史料,从“身体”出发构建“总体史”.身体的复杂性和相关知识的不足也使得身体史研究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一、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决定,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说起。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治史的优良传统。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盛唐时期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