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夕阳     
《夕阳》一文的作者,用他那支并不成熟,但显得华丽的笔,学习着借景抒怀的方式,在描绘他心中的夕阳的同时,抒发了他在黄昏时的一段似浓似淡情思,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一份似浅似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据《青年参考》报道,北京大学将《青花瓷》的歌词作为其自主招生的考题,让考生们纠错。北大考题一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素胚”不能作主语,应该是“素胚上”比较合适。也有人认为“笔锋”不可能“浓转淡”,只有“笔墨”才能“浓转淡”。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意愿。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层层设疑,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豪华落尽又尽现真淳,令人无比神往,具有非常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克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同时,  相似文献   

6.
《荔枝蜜》终于在众议纷纭中退出了初语课本,随后出现了张晓风的《行道树》。我之所以要把这两篇文章相提并论,是因为觉得这两篇文章貌离神合,形虽不似神却太似。如果我们不能认同《荔枝蜜》的主题,我们同样也会质疑《行道树》。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闲情赋》是一篇非常奇特的赋作,无论其主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艺术结构、艺术风格,都与多数人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有别。学界对该赋主题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以为,《闲情赋》恰恰典型地展现了汉赋以来,赋体表现艺术上一贯的本质特征,即似讽似劝,亦讽亦劝,劝大于讽,呈现出"舛互式"的美学特质。《闲情赋》主题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正是赋家矛盾心态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8.
《装在套子里的人》(下称《套》文)与《荷花淀》(下称《荷》文)经常被并排选人同一套书里,这被认为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做法。或许这不单缘于文字上的一中一洋,也缘于审美倾向方面的大异其趣。两篇小说一淡一浓,一歌一贬,一用中国画技法点染出诗意盎然,一用漫画  相似文献   

9.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 ,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 ,而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本文认为 ,《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 ,中间略、笔墨淡 ,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 ,略能窥其事赡。这种手法不仅是该诗的一大特色 ,而且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陶渊明的三篇(首)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之五)、《桃花源记》。这三篇(首)诗文都表现了陶渊明归园农耕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的人淡如菊、味浓如酒、气傲似松、志廉似竹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荷花淀》通过塑造一群年轻妇女的形象,展现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军民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描写这些妇女的言行举止时,又处处在情意上着墨.在“夫妻话别“的场面中,在急切地想去看望丈夫又尽力地掩饰中,在浓与淡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人物互相之间的感情,对祖国热爱的感情,对日本鬼子憎恨的感情,处处有情,真挚深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打出幽灵塔》和《雷雨》是两部出现在我国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问题剧,从两部戏剧在表现主题、结构技巧、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几方面的“似”与“非”,可以看出现代戏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算不上全面。《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中间略,笔墨淡,并且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略能窥其事赡,这不仅是本诗特色,亦是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14.
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相似文献   

15.
叶蔚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61-64,74
《雪国》、《死者》两部作品围绕着多雪的冬季表现了相似的主题,即生死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转变的。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上又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前者着力体现出一种幽玄淡远的东方情怀,而后者则体现出一种理性的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细品其味,全部诗篇都透着一股或淡或浓的悲伤,既有思人思乡之悲凄又有建功立业之悲慨,既有早衰速老之悲怆又有人情世态之悲凉。更为特别的是,它将"悲"与"美"高度和谐地统一,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审美"激动",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以悲为美"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三点导读     
《开学日》是台湾《创世纪》诗刊主编、大学教授简政珍先生抒发生活感悟的一首小诗。乍读小诗,父爱亲情,似觉非常平淡;细嚼慢咀,方感意境深远,荡人心怀。阅读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读。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作品《纳尼亚王国传奇》对《圣经》的历史纪年、叙事结构,主题以及人物都进行了全面的戏仿.因此本文试图以戏仿理论为指导,以小说对《圣经》的戏仿为切入点,从文章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入手,对《纳尼亚传奇》中的戏仿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杨剑龙的长篇小说《金牛河》是作者以一位老知青的眼光反映"文革"时期自己经历的那段山乡生活的乡土小说。它以抹不去的悲情记忆为动力源,塑造了牛汉国、姜阿翠这两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山村水乡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体现了"淡中见浓"的美学格调。  相似文献   

20.
朱冰 《文教资料》2007,(10):93-94
《社戏》与《秦腔》虽然都描写了戏,但文中对于环境和“礼、偷”细节上的描写似而不同,二部作品中的这些审美对象反映出作者审美内在尺度相似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