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河南省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发展与空间产业布局密不可分.基于圈层理论与产业集聚度的关系,郑州航空港区应突破单一的航空运输物流功能,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依据圈层结构,有效、合理地发展各圈层内的产业.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而相邻"长三角"的安徽省,也在此区域的辐射范围内。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不仅能够促进安徽省健康稳步的发展,也会给整个长三角区域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首先阐述了长三角经济圈的现状,分析了安徽省融入长三角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安徽省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是区域产业机制高效运行、区域经济合理化以及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文章分析了烟台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中心、两个产业带、三大产业板块”的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从宏观上提出了烟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以需求收入弹性指标的方法确定了除继续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之外,还需要培育和发展的其他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解析产业集群与城市圈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甘肃如何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促进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对发展和丰富都市圈经济理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用产业集群理论对兰白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进行构想和设计,使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内生力量,在生产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共生中推动兰白都市经济圈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四川要巩固作为全国重要的航空研发制造基地的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升四川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对四川航空产业的组织构成、经营、产品和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四川航空产业由里向外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密切层和协作层等四个圈层的产业组织构成,为有关单位和机构在推进航空产业发展、制定航空产业发展政策和开展合作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徽州木雕是徽州三雕的核心构成部分,也是最具艺术表现力和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与浙江东阳木雕、广东潮州木雕等相比,徽州木雕具有辉煌的发展历史和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徽州木雕的产业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木雕产业。为此,应加强理念创新,通过产业化思维助推徽州木雕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新技术助力,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徽州木雕产业;推动人才队伍升级,以工匠精神打造徽州木雕产业发展的人才梯队;促进企业、政府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徽州木雕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界定是产业布局的前提,产业布局也是实现区域规划的抓手和引擎。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在整个经济联动发展中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是最终推动内蒙古地方经济的路线图。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下,如何规划与布局地方的产业是内蒙古区域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关键,也是地方经济融入全国经济总体乃至全球经济的直通车,还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转型的拉动力量。要形成国家整体区域布局规划下的内蒙古一体化经济区与区域布局,必须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和产业创新平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论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宏观分布的点网性、中观布局的圈层性、微观选址的节点性特征。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禀赋、区位因素与集聚效益、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产业,形成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未来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将呈现由资源禀赋地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向客源市场地靠近、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互动性增强、产业布局的区域化和城市成为产业的核心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产业和企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是产业的组成单元,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二者之间的联动机制共同形成地方区域经济整体。内蒙古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和企业驱动的联动整体,三者形成"点(企业)——线(产业)——面(区域经济)"的互动与对接,企业无疑发挥微观驱动性作用,它是完善产业布局、落实和实现区域规划的关键点。因此,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版图和中观层面的产业发展路线图确定之后,企业的发展就成为研究的又一核心。如何壮大已有企业,培育和扶持有潜力成为经济领军的企业,引入外来企业的入驻,形成企业集团和企业网络,以构筑产业带和经济圈便成为本文的研究核心。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用于指导区域或国家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文中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探讨咸阳市域产业布局的思路,通过对咸阳市进行实证研究,对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一核、三片区、四轴、六组团、七园区”的咸阳市产业布局空间结构,提出了促进咸阳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下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安徽省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资源禀赋,并就经济结构现状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分析研究安徽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便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美好安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在不断提高,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也有了重大的变化。文章将安徽省的对外开放度与中部各省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利用计量软件Eviews,对安徽省GDP、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出口总额、对外工程与劳务承包金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进行研究,得出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应该进一步扩大安徽省的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以旅游业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西原中央苏区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央实行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均倾向于东部的背景下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区域产业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政府都在试图重点发展能够迅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部门,但有时因相邻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相似,必然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协调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必须综合权衡,因地因时因业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合理布局产业,以获得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自主创新是项系统工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确定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安徽和加速安徽崛起进程的中心环节的同时,应从省情出发,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协调发展的系统目标实现,并从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一大特征。近年来,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规模、基地建设和创业意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成果,但在产业分工、风险投资、先进技术的消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建议实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加快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事关安徽在中部的率先崛起.基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科技投入、资源环境和社会民生五个方面构建测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熵值的组合评价法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总体较好,但还存在内需不足、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科技人才缺乏、能源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科技水平、节能减排和提高基础医疗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但是也存在着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客观认识和正确地估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于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与协调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选取了12项指标,运用spss16.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根据17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对其进行评价,得出区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所以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利用2000-2011年安徽省各城市指标值,借助熵值法对安徽省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排序,同时结合经济发展质量的类型划分,分析2000-2011年安徽省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和时空演变特征,从而得出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整体上逐年提高但南、中、北地区差异明显等相关结论,最后给出了提高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任何国家或地区,要想取得快速而高效的发展,都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发展的问题上,重要的是使自己创造经济剩余和进行资本积累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不是过早地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与发展活动以图创造产品差异性方面的优势。安徽省在泛长三角的建设中,应围绕自身的优势,承接好东部的产业转移,建成中国新的制造业工厂,在坚持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基础上,为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支持长三角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皖江示范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安徽省上下围绕"皖江开发开放"和"东向发展"战略目标长期努力的结果。本研究从皖江示范区早期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探讨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分析皖江示范区的产业体系建设,并着重解决区内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