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育智慧生成教育幸福 罗素认为: "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教育是发展人、实现人的事业.这里的"人",指的是处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地方.教育是不断改变人生,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生命教育研究,是为了让师生的生命更有尊严、更具价值,让学校的发展品质更强更好.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学校"追求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完善人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争做八种人,健全学生人格"的育人总目标;针对不同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需求,制定出有梯度的研究方案,坚持一以贯之地推进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持续深化,达到科学化、人本化、系列化、课程化的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却把人异化为知识的容器和经济发展的工具,背离了其关注人的发展之目标。为了改变教育异化人的现状并促进人充分、自由地发展",教育即游戏"理论范式应运而生。"教育即游戏"的理论范式具有生成性的课程观,平等、信任的师生观",对话式"的教学观,多元、发展性的评价观,它不仅引导人关注人的发展,而且从范式的高度规范了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过去千年的“人”的教育让我们怀想,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日益深化,过程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话题都与“人”紧紧围绕。预设与生成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人的终身发展”这个终极目标上。如何让学生在预设与生成中获得发展,让预设与生成更具“重量”?  相似文献   

5.
根植于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也是深化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转向。STEAM教育以其所具有的三大关键性教育品质及其提出的关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实践性支点,为核心素养目标的生成提供了较好的课程与教学新范例。从历时与共时两种视角,对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两者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得出STEAM教育视域中核心素养目标生成之"发生基础",两者的联结建基于历史的同性、同质基础之上,且生发于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终极诉求之中。STEAM教育以其自身新教育范例进行创新,并由此展现出对传统教育理念、模式的颠覆,其教育输出自然向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源的核心素养体系各层面目标进行溢出与生成。STEAM教育视域中核心素养目标生成的实践要点来自教育系统内外部,教育系统外部实践包括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智能技术的应用,教育系统内部实践包括STEAM教师的培养、重识师生关系、开发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学生评价的跟进。  相似文献   

6.
教育目的是"为人"的,其价值取向是"人为"的。人的诗意生成性本质决定了教育具有诗意生成性的本质。中国传统教育以诗意文化为依托,运用诗意言说的方式,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质效,自然具有诗意的本质。而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一度奉"理性教育"为圭臬,使得教育朝"逻各斯中心"发展,教育成为"非诗意"的存在。教育本真回归的路径在于教育目的指向培养完整的人、教育内容依托诗意文化、教育过程润泽心灵、教育言说凭借典雅的汉语。  相似文献   

7.
本真教育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学识培养、心智开导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实践"本真教育"应力求理念回归、课堂回归、课程回归、评价回归、管理回归和职业情怀回归。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目前中职教育过分追求技能教学,忽视"人"的整体和全面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尚德育人的中心,积极探索具有健康体质、高尚情操、优雅气质与公民责任的新时代中职生全人教育实践模式,构建了全人教育整体发展架构,搭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谓"会学习"是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而且明确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戴铜 《江苏教育》2012,(Z2):60-64
【我的主张】人本和谐幸福——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儿童本位"是百年传承的教育主张,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追求幸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就"人"的幸福。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我们倡导"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生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人学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造就工具.当代人学提供了一种以人的方式思考、把握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新路径.在生态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文化内涵的生成,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校生活对学生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应试导向,学生背负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学生普遍"厌学",也违背了人性化教育的基本准则。人性化教育以对人性的遵从为基础,以人的理想发展为追求目标,致力于将教育过程演绎成学生美好教育体验生成的过程,并能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相似文献   

13.
"人本"理念下的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明晰"人本"的教育理念及取向是"以人为本"教育实践展开的重要前提。"人本"理念强调具体的人作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及其对人的价值,突出人的具体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人的发展的生成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应以人的具体性、差异性为出发点,淡化教育的标准化、符号化和理想化,从划一性教育走向差异性教育、从符号化教育走向自然化教育、从预设性教育走向生成性教育。  相似文献   

14.
张健 《甘肃教育》2012,(22):9-10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是推进教育内涵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体现了"教育发展人"这一内涵的发展,主要指标是质量和效益,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  相似文献   

15.
人性的教育学立场的基点是着眼于历史的、具体的、整体的人的人性的整体生成与发展过程,围绕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完善来理解和处理人性问题,以体现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根本宗旨,实现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下,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关注着教育质量。而提到教育质量,往往又离不开考试的分数,似乎分数就代表了教育质量,代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少有人从学生自身发展来思考教育,衡量教育的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尤其重要,因为我们要思考的是,要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这样两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一句是"为了学生的一切",还有一句就是"360行行行出状元"。前一句是说学校要以学生为本,从为学生发展来研究教育工作,而后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一、基础教育是否忽视了另一种均衡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两样事情是不能分割的。我们说的"教育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应该是指"每一个人",这里的"每一个人"还应该是指"完整性的人"。所以教育必须重视两种均衡:一种是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较是否获得了公平均等的机会,这就是坚持面  相似文献   

18.
张真 《学子》2014,(8):7
正教育是一项具有生命意义的事业,是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自由充分发展奠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想的教育"需要回答"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理想的教育"是始终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人的发展有现实发展,也有长远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教  相似文献   

19.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20.
张淑琼 《江西教育》2012,(Z3):13-15
教育的旨趣在于成人,即"使人成为人"。对于"终点的人"的认识日益清晰,但对于"起点的人"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使得当前儿童的教育出现了很多误区。在影响儿童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具有浓厚功利主义倾向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极为负面的影响。所以,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确立"儿童本位"的价值观,才可能使儿童在各个方面都获得自由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也是当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出路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