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年前,网上曝光了部分幼儿园期末考试题,堪称"难倒硕士生",考题涉及"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什么""龙卷风分为几类""重庆谈判的时间"等等,内容不可谓不雷人。无独有偶,近日,"虎妈战歌"又响彻云霄,"虎妈"为子女们自小而定下的"十条家规",其苛刻程度直逼"22条军规"。当然,部分幼儿园的试题不带有普遍性,"虎妈"也不是典型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周新桥 《教育》2011,(13):29
作为一本谈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在美国出版的《虎妈战歌》,中文译本为《我在美国做妈妈》,在短时间内影响了世界,"虎妈"也随之红遍了位于东西两半球的美国和中国。这本书按作者即"虎妈"蔡美儿的说法是"自传",书中述说了她作为妈妈是如何通过来自家庭传承的严格家教,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得出类拔萃的做法和经验。由于今年初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官网率先用了一个很有噱头的标题——"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因此,"虎妈""中国妈妈"便引起无数人的好奇,同时也引起了诸多的争议。  相似文献   

3.
"虎妈"蔡美儿的家教"战歌" "虎妈"档案:蔡美儿,是菲律宾华裔,自小随父母到美国,现在美国,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生于1962年,属虎.在她看来,虎代表着"强大、权威和凝聚力",能够获得他人的"恐惧与尊重",因此蔡美儿自称"虎妈".  相似文献   

4.
宋亮 《教育》2011,(13):21
"虎妈"蔡美儿的故事经过中美两国媒体广泛报道,在中美同时引发热议,其原因却完全不同。在美国,"虎妈"是另类妈妈,从书名就能看出来。出版商强调的是"虎"和"战斗"。在中国,吸引读者的不是"虎妈"的"虎",而是她人在美国。"虎妈"冒犯了美国文化美国人对"虎妈"的态度,多数是文化、制度和宗教隔膜带来的不理解造成的,在这种不理解的基础上,多数美国人对"虎妈"的教育手段持不认同,甚至是谴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白话作品中常见"蒿恼"或"薅恼"一词,"蒿(薅)恼"义为"搅扰,打扰",从《说文解字》及"蒿""薅"的形义关系分析,"蒿""薅"不可能从本身的意义引申出"搅扰,打扰",从而断定,"蒿(薅)"作"搅扰,打扰"义是假借用法;同时,从《广韵》出发,结合古书用例,证明"蒿(薅)"的本字应是"挠"。  相似文献   

6.
周海华 《江西教育》2012,(Z1):25-27
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自称"虎妈",因为采取严厉的教育手段,成功地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进了美国名牌大学而一夜成名。关于"虎妈"教子的是与非的争论刚刚有点降温,"狼爸"又横空出世,再次把"棍棒教育"推到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7.
2011年,中国的父母一下子有了与动物相关的代号:"虎妈""狼爸""猫妈""羊爸"——在这场冠名赛中,初创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她的《虎妈战歌》轰动  相似文献   

8.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9.
张烁 《教育》2012,(6):6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胡萝卜加大棒"是很多家长的惯用"伎俩"。尽管不时有"虎妈""狼爸"涌现,但不可否认,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大棒"越来越让位于"胡萝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日渐深入人心。但"胡萝卜政策"该怎么用?让不少家长感到纠结。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虎妈""狼爸"现象曾一时间成为全国热议的社会现象,这种局面的形成反映了"虎妈""狼爸"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社会以及学术界形成了三种基本观点,即支持的观点、反对的观点和中立的观点."虎妈""狼爸"现象的出现,启示全社会应当树立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这就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样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从阶段目标的提法来看,"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完全相同.但作文就不一样,1~2年级是"写话",3~4年级和5~6年级是"习作",7~9年级是"写作".为什么小学3~6年级称"习作",而初中7~9年级就称"写作"呢?两者仅是表面上的文字差异,还是实质上的内容不同呢?如果有所变化,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需要我们斟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研究越来越显"洋"味.列举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半"洋"(英语)半"白"(中文),语言混杂,风格不一;有的硬译硬抄,生搬硬套,发誓不让人看懂;有的句子冗长,文理不通,难合汉语语法;有的生造名词,概念奇异,不合国人习惯;有的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制造许多文化垃圾……一会儿斯金纳,一会儿罗杰斯,一会儿奥苏贝尔,一会儿维特罗克,一会儿班杜拉……昨天"最近发展区域""建构主义",今天"接受美学""阐释学",明天"多元智能""对话论"……教育界的许多人以为自己已是"出土文物",生活在"桃花源"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学老师无所适从或"邯郸学步",教学不伦不类,或得"信息恐惧症",索性塞上耳朵,不读此类文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以贯之的"红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之一脉相承,这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具体结论、个别(特殊性的)原理等易逝,"精髓"不变;局部真理不具有普遍性或超越时空会失去特质,"精髓"被传承并指导意识形态。"精髓"问题既为革命导师所"心授""口传",又为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16.
王希杰先生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他说:南京人吃"盒饭",新加坡人却吃"饭盒",而这个"饭盒"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的!"盒饭"属于偏正式结构,偏正式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之所以叫"偏正式",就是因为"偏"(修饰语)在前,"正"(中心语)在后,这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书桌""牛皮纸""火车"等等.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汉语中,我们也能见到个别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的现象,如:"流星雨""雪花"等.在这里,我们试图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和归类.  相似文献   

17.
新春伊始,美国《纽约时报》也来凑热闹,选了个"管"字作为年度汉字,来解读中国社会。山姆大叔的选择和解读是否有理,且不去管它,倒是这个"管"字,与我们想说的话题不谋而合。去年以来,当爸妈的如何管教孩子,似乎成了地球人都关注的问题。从"虎妈"开始,"猫爸""羊爸""狼爸"相继出场,媒体热捧,舆论热议。最近,又高调出场了  相似文献   

18.
说"长"道"短"     
"长"和"短"是相对的,都是指长度,如:"这条河很长。""她留着短发。"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长"和"短"还可以表示其他意思。先说"长"。"长"有"长处"的意思,如"弹钢琴是她的一技之长。""在学习上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长"还有"对某事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虎妈猫爸》一播出就迅速走红各大网络视频网站。虎妈成了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孩子的母亲"的统称,她们严格管教孩子,但不善于与子女沟通。与之对应的是猫爸,猫爸成了"对孩子采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父亲"的统称,他们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作为班主任,如何与以"虎妈""猫爸"为代表的的家长进行沟通,是新时代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世说新语>中"忧""勃""至""故作"句读和"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沈剑知等认为惑溺3刘注"忧爱"之"忧"当作"抚",笔者不同意,笔者认为"忧"有"爱"义.关于文学53条"勃",方一新认为义为"言辞精彩纷呈",本文举例证成其观点.有学者认为简傲4条"故作"应属下连续,笔者认为当从余嘉锡等属上,并认为此系"文中自注"或刘注阑入正文所致.有学者认为德行47条"思至"为动补结构,笔者认为不对,"至"作为修饰性词语,一般置于形容词之后,而非名词之后.关于方正58条"兵",笔者认为系詈语,并从历史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