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课程规划是体现学校科学教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育人环境建设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应从目标理念创新着手,建立课程规划进而指导育人环境建设,提出了基于课程规划的育人环境建设应包含课程改革、基地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电大课程的建设应在“远”字上下功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大课程的建设应在“远”字上下功夫□潘美意一、远距离教育需要有远距离的课程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和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3.
课程育人是新时代学校课程领域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诠释,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学校课程需要确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内在统一、合力育人的协同关系,并明确学校课程系统性、连贯性与综合性的特征,以此彰显学校课程的育人价值,丰富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学校课程治理转型反映了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需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其动因、内容方式和支持条件。社会形态的开放转型决定了需要赋予学校课程决策权,社会结构的流动转型决定了需要多主体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服务民生的社会功能转型决定了需要发挥学校课程治理的价值整合作用。学校课程治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化解学校课程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其内容和方式在于理顺学校课程发展的主体关系,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通过协商对话化解课程矛盾,改善课程育人过程;打破学校封闭,规范社会力量,优化课程育人环境。要从集体行动理论的角度思考学校课程治理转型的社会支持条件,包括课程标准的社会价值共识支持、课程发展的多主体协同机制支持、课程运行过程与质量的评估监控机制支持等。  相似文献   

5.
浅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学家提出,国家课程是育人的第一课程,校本课程是育人的第二课程,校园文化是育人的第三课程。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是课程,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呈现等等,都需要通过课程来达成,离开科学合理的课  相似文献   

6.
关于活动课     
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计划所规定的一门新型课程,其属性特征很明显:首先是法规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课程计划”是各学科教学安排的依据。它所规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具备“法”的约束力,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其次是课程属性。课程,即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就本质而言,一般包括三种课程成分,即一定的有人目标、基本的文化成果和学习活动方式。这三者反映了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一定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成为学校育人规划,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成为学生认…  相似文献   

7.
一、体育课程概念解析 关于体育课程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什么是体育课程很多人虽然认识但不十分清楚。教学论的观点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或组成的用于学校育人的规划”。  相似文献   

8.
<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向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品质的集中体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贵阳市第一中学传承历史文化,顺应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育人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两个要素出发,着力进行课程建设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鲜活载体,课程规划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建校四年来,学校立足"让每一棵小树茁壮成长"的育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基点,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坚持做到四点:一是基于学生需求开发课程,二是基于教师自身专业特长开发课程,三是基于家长及社会需要开发课程,四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课程。丰富的校本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共性需求,奠定根基;又满足了个性需求,发展品质。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课程活动的重要场所,课程改革政策最终需要落实到学校中并通过学校课程才能实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层面课程规划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如果想通过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提升学校课程价值,我们必须进行一场真正全新的学校课程规划,一种在整体论意义上的学校课程规划,即学校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运行办学自主权对学校课程进行规划,最终实现对国家课程规划的增值。  相似文献   

11.
陆伟文 《教育导刊》2004,(3):20-21,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应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主要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实现改革目标,摸索出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则是摆在各级各类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创办近20年来,坚持以德育为首、以劳动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劳动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科技育人,摸索出了一条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2.
规划学校课程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获得的课程权力,它体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在学校一级的延续和深入。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中需要以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和学校愿景为基础,对学校的课程愿景、组织团队以及课程的诸多方案做出规划。规划学校课程可以采取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等策略进行。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课程规划同样重要,是学校课程理想与学校现状不断磨合的过程。它需要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提升这些因素做出努力,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研究、评价与调整等行为,以进一步拓展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3.
<正>核心素养在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育人新要求,系统地规划和建构有助于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体系,保证育人质量。因此,在对学校课程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构建出科学合理、有效实用的"学校课程方案评价体系",从而为中小学课程方案编制和评价课程方案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课程活动的重要场所,课程改革政策最终需要落实到学校中并通过学校课程才能实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层面课程规划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如果想通过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提升学校课程价值,我们必须进行一场真正全新的学校课程规划,一种在整体论意义上的学校课程规划,即学校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运行办学自主权对学校课程进行规划,最终实现对国家课程规划的增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幼儿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师范院校需要创新师德教育,把立德树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师范院校应重视师德课程,提升授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拓宽课程教学内容,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建立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与读、讲与辩、看写演、研、践五种教学形式,把课程与学校文化、社会实践、大学生生活相结合,形成学校、幼儿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达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设计格局。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79):1-2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载体。因此,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是培育学校核心价值文化的最好途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校长具备一定的课程领导力,注重课程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课程承载学校文化育人功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通过课程建设来构建学校文化,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群 《现代教学》2005,(12):1-1
课程是实现国家育人目标和校长办学思想的载体,也是校长根据社会的需要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途径。新课程改革有着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即存课程的总体设计框架内既充分体现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又积极鼓励校长引导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丌发,以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断言,课程的领导是校长职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B市375份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文本的分析发现,存在背景分析“不报忧”、“规定动作”不到位、“自选动作”不出彩、内容结构不完整、资源统筹不充足等问题。使用学校发展规划理论审视这些问题,发现是由于学校未开展全员广泛参与的现状调查研究、未组织课程政策变化的理念更新学习、未进行编制行为认知的管理思想动员、未基于各类课程资源的统筹协同使用、未设置面向未来机遇的动态调整预案等原因造成的。改进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需要理全课程背景分析,认清实施基础;理清课程改革要点,突出课程整合;理直全员参与管理,过程合理公开;理正协同育人头绪,用好资源协作;理顺未来人才挑战,动态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19.
<正>新时代的学校德育,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强调课程育人。而一所学校的德育课程实践,则体现出教育者的育人精神与时代担当。德育课程实践是教育者宽广的教育视野的体现。视野决定未来,教育者的教育视野往往决定学校德育的创新高度。正如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你的孩子时要进行你自己较高的教育。在心智方面,你必须学好那门复杂的学科,那就是在你的孩子、你自己和社会中所表现的人性和它的规律。在道德方面,你必须经常发挥你的高尚情感而控制那些较低级的。”即教育者需要拥有丰富、开阔的教育视野,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品德形成规律,系统建构与实施德育课程。学校的直接德育课程、间接德育课程及隐性德育课程,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教育者的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以及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为此,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浙江省特色普通高中学校标准(试行)》,要求学校构建丰富且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