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毛是二十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她带有强烈自叙传色彩的“私”写作——以自我人生为书写对象的创作,既是她艺术的追求,也是她真实人生的寻找,三毛的一生都在朝向爱和自由,并把这种理想投注到个人生存和艺术灵魂之中,与爱和自由相拥成就了三毛,也最终带走三毛。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10):10-19
努力搜寻生命流程里的个人经验,致力于用回忆构建起理想中的文学础石,是裘山山迄今为止一直秉持的创作策略。在这一策略的主导下,她谋划篇章,又深入历史,为的是满足寂寞个体的精神诉求,但灵魂追寻的结果往往是回归原点,寸步未移。这可能是她对人生的感性体验,或者理性思考。这一体验与思考应验了文学创作发生的普遍条件,也丰富了文学表现历史的方式,并在精神向度上展现出人类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瑾 《高教探索》2006,(2):87-89
追求和谐的思路、培养和谐的人格是高校德育的和谐旨归,也是大学生赢得快乐人生、智慧人生的内在诉求。和谐对现行德育的去蔽是多方面的,以和谐的精神烛照生命,用和谐的尺度塑造人格,按和谐的路径生成德效,全面实施和谐德育,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与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奠基性工程。  相似文献   

4.
追求和谐的思路、培养和谐的人格是高校德育的和谐旨归,也是大学生赢得快乐人生、智慧人生的内在诉求。和谐对现行德育的去蔽是多方面的,以和谐的精神烛照生命,用和谐的尺度塑造人格,按和谐的路径生成德效,全面实施和谐德育,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与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奠基性工程。  相似文献   

5.
李笛子 《教师》2012,(30):49-50
一、教材分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我的信念》作者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玛丽·居里,她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她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她用切身的体会告诉我们:人做事要有信心,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淡泊名利,要集中目标,勤奋工作。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追求和谐的思路、培养和谐的人格是高校德育的和谐旨归,也是大学生赢得快乐人生、智慧人生的内在诉求。和谐对现行德育的去蔽是多方面的.以和谐的精神烛照生命。用和谐的尺度塑造人格,按和谐的路径生成德效.全面实施和谐德育.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与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奠基性工程。  相似文献   

7.
一次求学的机会,一些难忘的记忆,使一个幼儿教师懂得了用一种感恩的心情去热爱人生,热爱自己的职业,而她的生命,也因此丰盈和飞翔起来。  相似文献   

8.
从学业到创业,她没有偏离自己既定的梦想,没有随群而动随遇而安,她艰难而坚韧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创业,她生命的支撑点是一种闪光的精神,她用她的磨难和成功告诉人们:"人生最大的动力和创造力并不在于物质基础和外来机遇,而在于自身理想的亮度与高度!"  相似文献   

9.
人生可以是一堆数字,也可以用26个英文字母代表,有最坏的也有最真的。杨恭如今年25岁,字母当然不能代表她的全部人生,但绝对渗入了她的生命之中。于是,除了知道家庭、事业、爱情以外、还  相似文献   

10.
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在她散文化的生命世界里,她为了追寻梦中的橄榄树而流浪,流浪是为了追寻.她的生命形式是自由的,她的人生踪迹是脱俗的,她的生命存在是本真的.她的散文为她的人生的"诗意的栖居"作了最美的注解.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两代的众多才女中,王端淑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易代巨变,也尝尽了人世的辛酸苦辣。她禀赋超凡的文才,又肩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肯定自我才华的需要和生存压力的重担,使她不得不踏上追逐“名”的漫漫长路。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四十年代上海"沪上淑媛"王琦瑶四十年来的情爱经历为线索,记述了她如何演绎了一曲饱含长恨的悲凉之歌.掌权的李主任,专情的程先生,无结局的康明逊,游戏的萨沙,畸恋的老克腊,依次走入她孤单无依的生活,却最终一个个弃她而去.无论在物质依靠上,还是在精神寄托上,王琦瑶所经历的几个男人终成情爱泡影.  相似文献   

13.
小说《大地》的主人公王龙身上既有“自卑情结”。又有“优越情结”,这种“个体卑亢意识”支配着他的所有行为,作家赛珍珠特殊的人生经历,她的自卑情结,是其创作《大地》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4.
脂批所谓运用了“拆字法”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句,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但直至今日,有关王熙凤评语和结局的这七个字仍是聚讼纷纭的疑案。其实,这句话概括了凤姐在贾府中境遇不同的三个阶段:顺从人心、奠定基础的第一阶段,大权在握、威重令行的第二阶段,时非势败、终被休弃的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第48回,通过徽州老秀才王玉辉怂恿三女儿绝食殉夫,塑造了一对颇为复杂的王氏父女形象。我们通过发掘徽州,特别是原型人物周围的文化背景材料,可以将这对父女形象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蕴深刻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长篇新作《桃之夭夭》叙述了旧艺人笑明明与其女儿郁晓秋母女两代人的悲苦命运。尽管这部作品和她的《香港的情与爱》、《长恨歌》、《富萍》等小说一样都取材于都市女性生活,然而,无论作家的创作立场还是作品的情感基调,以及人物的精神风貌等,都与过去有了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两代的众多才女中,王端淑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易代巨变,也尝尽了人世的辛酸苦辣.她禀赋超凡的文才,又肩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肯定自我才华的需要和生存压力的重担,使她不得不踏上追逐"名"的漫漫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