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开展很有必要.虽然各高等院校在法学实践教学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民族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实验课程的设置欠妥,实践教学的民族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要从打破传统法学教育观念,强化、巩固实践教学效果 ,妥善设置实验、实践课程,提升教师本身的法律实践能力,立足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特色等方面对民族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进行革新.  相似文献   

2.
浅析高职院校商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又有法律实践应用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我国传统的高职法学教育包括商法教育在内,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教学内容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商法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需要全方位改革商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往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法学实验室建设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具有实践教学功能、模拟仿真功能、科研开发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应从多个方面加强法学实验室建设,促进法学教育实践环节的实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法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多元化,包括高等公办院校法学院、民办本科院校法学系、成人教育举办的法学教育等.本文认为,不同法学教育体系对于法学教学方法的要求不同,民办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和法学学科的性质等因素决定了民办本科院校应注重应用型的法学教学方式.应用型法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法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法学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法学教学方式,构建具有民办本科院校特色的辩论式法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杨信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1):151-153
地方民族院校法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鉴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地方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改革应该本着务实的态度,以服务地方作为法学教育的宗旨,以培养民族法律人才作为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实践教学作为法律人才形塑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为民族地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各民族院校普遍设有法律专业。法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刑法学在法学科目中的应用性首屈一指,它在整个法学教育中起着前提、基础、范例的作用,关系着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热情。民族院校状况有其特殊性,有必要对其刑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家司法考试的命题特点与考核目标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教学在人文环境、体制环境和物质环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制约了法学本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教学,明确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打造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文环境、体制环境和物质环境,实现法学本科教育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的相互协调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法律实务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应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体位,加强培养实务型人才。必须把实践教学作为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实务能力培养体系,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制,构建适应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套科学的高职院校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强化高职学生技能素质培训,使法学课程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体现高校教学创新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由于受经济、文化以及教育观念等因素制约,法学实践教学的模式、体系等没有科学的研究和规划,致使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流于形式,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应当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科学、合理的加以规划,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为民族地区造就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首都经贸大学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革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地方财经类院校法律人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的设计能够与就业结构契合;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特色化法学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在法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任,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学教育正面临着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新定位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实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在法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评估标准,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对法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法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学专业的就业在近几年来面临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培养方式的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忽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是目前法学教育的通病。增强法学教育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力度,研究实践教学,规范法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现实,要积极探索实践基地规范化建设的路径,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的运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考核,提高实习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职法学教育过多注重课堂上法律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进展甚微。文章阐述了高职法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产生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教育教学实践中可行的改革措施。高职院校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国家对法律人才的各项要求,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逐渐改变国内“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方式,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实践教学,立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法学是一门极具时代特征、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应用型社会学科,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各法律院校都努力对新时期条件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法律人才,如何加强和改进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建师大法学院和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等六所高等法律院校先后与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了建立法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协议书,共同建设法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法律院校与法院双方获得了共赢的效果,也为现代高等法学教育的深入改革创造了有益的模式和新鲜的经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套科学的高职院校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强化高职学生技能素质培训,使法学课程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体现高校教学创新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法学作为应用性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在此意义上,法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法学教育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法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探讨,忽视对学生分析及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纠纷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和探索法律实训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近几年民事法律实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就法律实训课程的教学提出完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践性是法学的生命所在,离开了实践的法学教育是残缺的,也不是真正的法学教育。法学实践教育的开展伴随着法学的发展历程,但是自我国的法学教育也开始扩招,法学的实践教育很大程度上就走向了形式化。一方面的原因是社会没有足够的吸收能力来消化这些需要实践的法科学生,另一方面,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在被忽视,出现了疏于管理、缺乏监督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的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缺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学实践教学需要新的探索,法学院校也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依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将不会改变,我们需要的可能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取代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