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覆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19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俄罗斯学中,出现了四类具有叛逆意识及其行为的贵族妇女形象,即以达吉亚娜为代表的“妥协式叛逆”,以丽莎为代表的“逃避式叛逆”,以叶琳娜为代表的“英雄式叛逆”和以安娜为代表的“死亡式叛逆”。虽然她们选择的叛逆方式不同,力度不同,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潜在意识却是相同的。她们的觉醒、反叛和抗争,形象地反映了俄罗斯妇女独立运动从屈从到妥协,从逃避到成熟的艰难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觉慧是巴金代表作《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叛逆品质的五四新青年。从觉慧叛逆个性的成因、叛逆个性的表现以及叛逆个性中的幼稚因素的体现等三个方面探讨觉慧的叛逆形象,以期对这个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形象”作一个全方位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关于翻译的标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历来都强调一个“信”字,也就是说,将“忠实”视为翻译的基本标准。而叛逆却似乎是翻译工作者应当极力避免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笔者通过例子分析了有意性叛逆的四种表现形式(权宜性叛逆、策略性叛逆、关照性叛逆和创造性叛逆),目的在于说明在翻译中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必须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叛逆恰恰是为了做到更好地志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译者主体的客观局限性使得语际翻译过程中叛逆成为必然的并且是必要的手段.译者必须认识到这种叛逆现象的双重性质,富有创造性地适应并利用叛逆手段才能成功地实现翻译的目的,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当然,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并不是要否定“忠实”的翻译标准,而是要在忠实与叛逆两极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即译者正确地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度.  相似文献   

8.
姚树义 《云南教育》2007,(10X):18-18
评论家习惯说“80后”是缺乏历史感的一代。在描述、分析、梳理“80后”及其思想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评论里,“叛逆”、“无底线”、“颠覆”是一些不易忽视的关键词语。但是在我看来,用“叛逆”、“无底线”、“颠覆”来规定一代人多少有些知识强权的话语色彩。因为这些命名很难涵盖20世纪80年代人的全部。因为作为一个群体的这一代人内部也有分层。  相似文献   

9.
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从理论上看有其必然性,从实践上看有其可行性。但是创造性叛逆并不是要否定“忠实”的翻译标准。而是要通过对“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阐释来认识和协调“忠实”与“叛逆”的矛盾,以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忠实”标准,把握“创造性叛逆”限度。  相似文献   

10.
正后叛逆:所谓“后叛逆”,是指人到中年开始想体验染彩发文身穿孔、学滑板街舞架子鼓等具有叛逆青少年气质的活动,一种“惊觉错过早恋年纪”式的“临交卷”恐慌……按照此解,所谓后叛逆即“延时叛逆”,但此解关注“外在”多,关注“内在”少——那些内心深处的延时叛逆又如何捕捉、记录和表达?AI水军:来自媒体消息“人工智能(AI)已经学会自动编写虚假点评了”,它们可以被用来生成复杂的点评信息。这些虚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亚当与夏娃通过反抗上帝确立起人类自身的开端以来,叛逆就成为了人类精神发展史中一个亘古的主题,神话、哲学、文学中充满了对叛逆的讨论与描述,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总是与叛逆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叛逆的物种,他是在不停的叛逆中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明末以来乃至于整个17世纪,由于中央集权制与君主独裁制经历了一个由危机、衰败、灭亡,再重组、整合、强化的过程,这种政治上的“天崩地裂”,同时带给学术界一种新景象:怀疑、蔑视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的价值系统表现出大胆的创新与叛逆。而这一时期这种创新与叛逆的最早、最典型代表便是李贽。李贽以他独有的学识、经历与性格,对孔子的是非观、理学的道德标准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其影响力进入17世纪,以至于像顾炎武、王夫之类的顶级大师也视之为“洪水猛兽”,可见其对推进当时的创新叛逆思潮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现象一直是译者的困扰。实际上,“忠实”与“叛逆”并非僵硬的二元对立,在众多的传统或现代的翻译标准前,将“忠实”与“叛逆”有机地融合于文学翻译实践中才是译者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窦汝芬 《广西教育》2009,(33):74-75
翻译标准强调对原作及原作者的忠实,是表述方式的一个共同的理论内核,而文学阐释否定了文本的绝对意义,使翻译中的忠实丧失了理论可能性,是对整个传统的翻译标准体系的“叛逆”。但这种“叛逆”也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描述性转向.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项涉及很多因素的复杂的活动,传统译论对忠实性原则的遵循使译者总是处于“忠实”与“叛逆”两难的境地。“创造性叛逆”让我们从更广的层面思考翻译的本质和特征。文章从接受美学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来论证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及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被书写的叛逆:质疑“娜拉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娜拉,作为中国女性觉醒和“五四”叛逆精神的表征,在进人中国语境后发生了未被觉察的精神变异,从而显示出女性解放话语的裂痕。从易卜生笔下决绝的“女儿娜拉”到进人中国的软弱的“妻子娜拉”,表明“娜拉”作为一种被书写的叛逆精神浸染着浓厚的传统色彩,而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女性新文学作家对于娜拉的自我书写,则显示出与时代主流话语的疏离。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意识的觉醒,是对“五四”精神的一种承袭。在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意识的内涵,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压抑的畸形政治生活的叛逆,对“人”个体价值的沉思,对“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的生命意义的质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人格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叛逆色彩。由于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格意识始终都无法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要确立自己的现代人格,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辅导员》2009,(4):37-37
有人说“叛逆”属于孩子的正常反应,有人说“叛逆”如果不被重视,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很多同学觉得叛逆的人最具有中学生的个性和特色,很多家长对本来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叛逆而举足无措。你呢?对叛逆有什么高见,对叛逆者有什么看法?请来我们的青春论坛,说一说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一个观点。本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述,把它引入国内并引发国内学界,特别是比较文学界、翻译界和译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创造性叛逆”说经拙著《译介学》的阐发,更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创造性叛逆”的独特表述也引发了学界对它的热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