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既不同于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也不同于法学硕士研究生,但究竟如何定位,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在实务中都比较模糊。基于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法学教育过度扩张等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根据我们调研问卷的结果,将法律硕士(法学)人才定位为高层次、精英化、专业化、实务型法律职业人才是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法学教育的内在特点的。增加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这一类别有利于提升我国硕士法学教育.培养法律职业人。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法律本科教育被定位成通才教育,加之知识层次、社会阅历等因素,本科毕业生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法学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学术训练,在实践能力上也存在欠缺之处。因此,培养大量高层次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的任务便压在法律硕士教育的身上。法律硕士JM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职业人才。本文针对法律硕士教育的这一特点,对法律硕士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建设方面的现状和发展作一探索,以期对培养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有所裨益。一、培养模式法律硕士教…  相似文献   

3.
2010年各高校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新增了一项——全日制专业学位法律硕士(法学),简称法本法硕,它是介于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的新兴专业。基于目前的就业状况,大部分法学硕士研究生最终选择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只有少数研究生继续学术研究。但从事实务工作的研究生过去主要接受学术型培养,参与法律实践少,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需要理论研究型人才,又需要实践型人才.法律职业的本质在于实践,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法律职业人才.“实践型”正是“法律专科”“法学本科”和“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科学安排课程学习的时间和顺序,开展“判例教学”,模拟“法庭经验”,利用高校“法律援助中心”开展诊所教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学领域内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双轨制的教育模式,即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并存而竞争。这直接导致了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所适从,学生也是困惑不已。中国法学领域内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合理定位和设置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法本法硕”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本科起点法律硕士培养问题引发人们对法学教育基本问题的重新思考。现有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导致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无论从法学教育的内在规律,还是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角度看,"法本法硕"有望成为法学人才培养的主导形式。法学教育应当以"法本法硕"为契机,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站在研究生教育的延长线上重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对实务型法律服务人才需求的增加,法律硕士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法律硕士是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虽处在同一层次上,但各有侧重:前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后者是培养学术型、专业型高级法律人才.实践基地作为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对实务型法律服务人才需求的增加,法律硕士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法律硕士是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虽处在同一层次上,但各有侧重:前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后者是培养学术型、专业型高级法律人才。实践基地作为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法科研究生教育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律硕士是在借鉴美国法律博士研究生教育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法学硕士生与法律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模糊、培养模式的困惑等。为此,应把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统一起来,把培养合格的司法人才作为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在3年的学制内实施高强度的法科学习和法律训练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及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硕士学位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尽管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但是两者的教育层次相同。那种认为法律硕士不如法学硕士,甚至不如法学学士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此种形式的硕士生教育,必须解决宣传、招生、培养及毕业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问卷调查为依据,分析了法律硕士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法律硕士教育在规模上已经取得相当成绩,但在培养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对法学教育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  相似文献   

12.
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高度重视、关注的问题。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定位不当、脱离社会需求与导师队伍偏向教学科研型等问题。教学模式存在偏重专业理论知识、忽视职业能力教育与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大幅度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开展案例研究教学、诊所式法学教育与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道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法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重新检讨旧的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采取若干改革与创新的措施。重新定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司法考试与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良性互动,优化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机构及课程体系,通过方法论训练、课题参与和研讨课等方式提升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等等,都是值得尝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的高层次法律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招收法律专业本科学生,侧重于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其毕业生也主要侧重于在学术研究机构就业。法律硕士研究生(简称JM)主要招收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其在校学习侧重于法律实务的解决,目的是培养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法律教育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法律人才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缺陷,法律硕士教育作为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的新途径在这几年蓬勃发展。本文针对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性质,结合部分高校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来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教育取得了重大成绩,为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问题也不断凸显,其中最主要的是两者同质化倾向越益严重,改革的思路是强化法律硕士并最终取代法学硕士。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随着高校规模扩张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招生人数不断膨胀,造成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师资配备与教学方法不得当等诸多问题。因此,借鉴异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念,重新设计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之必要。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域外法治国家考察,总结了其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值得借鉴的培养模式和制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安排,优化革新教学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实践环节对接方面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没有达到职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现实需求.此种缺失的深层原因在于法学教育和法务实践定位的迷惑,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以及传统教育教学因素的错制等.明确法务实我的定位;突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育,通过实训教学模式推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基本目标完善法学实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看中国法律硕士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已经在中国发展了5年,从初始阶段的纯粹职业化培训到目前的职业化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法学教育尤其是美国法律博士培养模式的影响。笔者在研究发达国家法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法律硕士应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培养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持续推进的法治中国建设和不断深入落实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法律硕士教育明确了培养目标。当前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法治中国建设对法律人才需求的视角对法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审视和反思,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建立法律职业的目标导向,以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破解"三脱节"现象,塑造法律职业人格等优化策略,以构建既可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又能突出个体专长,并且适应职业取向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