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北师大教材第三册“抛硬币”。这是一节对“可能性的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活动:活动(一):教师出示一枚硬币,介绍正面和反面,然后向上抛落在桌面上,让学生猜是哪一面朝上。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并急于知道自己猜的情况。这时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验证,猜中的学生欢呼雀跃,没有猜中的学生既有一点失望,但更多的是想继续猜下去,让老师再抛一次。于是教师立即安排了小组活动,为每组准备了一枚硬币,一名学生抛,其余5~6名学生猜,然后轮流每…  相似文献   

2.
"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内容抽象而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数学游戏,不仅可让学生感觉数学有趣、数学好玩,而且能让学生玩出"可能性",进而深刻理解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几何初步知识的课,课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开始,教师出示以下图形,让学生想一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相似文献   

4.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也是学生掌握概率问题的必要基础,使中小学生对概率与统计形成初步认识已经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概率思想、数据分析观念、随机意识、推理能力等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程郑 《四川教育》2004,(2):46-47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体系。作为数学教师,怎样适应这一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相似文献   

6.
数学殿堂的构建离不开严谨的逻辑关系,因此数学学习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此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被列入新课标要求中。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本文以苏教版"可能性"为例,论述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丁丽 《湖南教育》2006,(3):42-42
小学概率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可能性有大有小”。在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观察:口袋里装了3个黄球和1个红球,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概率模型判断,若从中摸一个球,是黄球的可能性大,还是红球的可能性大。学生作出判断后,再引导学生做试验:每次任意摸1个球,及时记录球的颜色,摸了10次以后统计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一些。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中规中矩,  相似文献   

8.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例2的教学分两个层次,一是弄清一共有6张牌,任意摸一张,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这其实是例1的巩固、延伸;二是学会用几分之几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本课的重难点。下面的叙述针对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田立新 《山东教育》2004,(34):45-45
“可能性”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知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特提如下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袁平 《四川教育》2004,(2):74-75
教学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装修工人要给一个圆形水池围一圈栏杆,你认为要做好这件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需要先知道圆形栏杆的长度。”  相似文献   

11.
赵红婷 《江西教育》2009,(12):38-39
一直以来,教师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一般流程是:先教学猜一次、摸到一个球或一张牌的可能性,然后再迁移至摸到一类牌、一类球以及一类数的可能性。这样的教学,固然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但由于缺乏一个整体布局和适当的变异空间,教学容易趋于平淡、枯燥。特级教师罗鸣亮借助变换牌的张数及花色,围绕“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学学习有“王者之道”吗? 将深刻的学习内容生动地表达。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数学学习的“王者之道”。张齐华老师的“可能性”一课.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样的要求.他的数学课堂让“深刻”和“生动”像鸟的双翼一样和谐。  相似文献   

13.
“游戏公平”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定性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活动体验只有“等可能性事件”的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简单的、公平的游戏规则。游戏应该怎么设计,才能使学生深度参与探究活动,真正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呢?林永荣老师执教这节课时,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1 凡事要做到“心中有数” 人们常说:凡事要做到“心中有数”.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解释之一:在做事之前,要估计一下,这件事能够做成功有多少把握.拿现在的数学语言来说,就是这件事做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说做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因为做成一件事,涉及的因素很多,其成功的把握,很难用一个数字来刻画.但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中概率统计的方法,却能够用数字来刻画其成功的可能性.这便是数学的能耐和力量.  相似文献   

15.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或几率、可能性.通俗讲,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生活中有关概率的实例很多,人们常说某人有百分之多少的把握能通过这次考试,某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这都是概率的实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概率知识的应用商业化.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彩票中奖"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再现“脚手架”实现数学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高斯有关“脚手架”的论述出发,提出了再现“脚手架”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以两个课例说明了再现数学本质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可能性和可以预期的效果.全文对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可能性"的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这一术语有多种中译,包括"真实性""可然性"等,而根据希腊词语溯源,译为"可能性"更为恰当。亚里士多德极为重视这一原则,认为无论从剧情的安排,还是人物行动的描写,都需要遵循"可能性"。但亚氏对于人物性格和时间方面的分析也存在悖论,尤其是剧情必须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这一原则,虽然与"可能性"原则相悖,却一度成为17世纪古典主义剧作法的一定之规,被当时的剧作家予以继承和批判,他们赋予了"可能性"这一古老概念以全新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其中对“可能性”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我们在小学六年级对“可能性”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过程如下:一、体验可能性在活动前我们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颗小小的骰子(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骰子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活动时具体分为四步:(1)独立活动。让每个学生分别掷骰子30下,统计每个面向上的次数。(2)小组汇总。将每人统计的数据汇总到组长那里。(3)全班汇总。将每组数据填入黑板上的总表中,计算出全班的投掷情况。(4)观察发现。观…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阶段,求解概率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对于这两类概型,要理解清楚其特点,才能灵活解题.其中古典概型的基本特征是有限性和等可能性,有限性是指在一次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即样本空间中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等可能性是指在这个随机试验中,每个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即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相似文献   

20.
吴秀云 《考试周刊》2012,(25):61-62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初中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教师要认识到初中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数学教学的障碍,而是数学教学的有效资源。面对差异教师要关注、了解、尊重学生;要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的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