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晓宏 《红领巾》2005,(2):45-47
通过剖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理论,可知黑格尔对处于具体的、直接的存在状态和历史处境中的人的描述,是对哲学史上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自我不是“我思“的逻辑断语,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着主体与客体、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人与上帝、人与世界、欲望与道德之对立统一的跋涉者.自我是绝对知识的承担者,绝对知识就是自我的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长篇小说Invisible Man在国内出现了三种译法:"无形人"、"隐形人"和"看不见的人".这三种译法都一语道破美国黑人被忽视的生存状态."失明"和"追求自我"是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的主题成分.结合这两个主题来探讨,在三种译法中,"看不见的人"既反映了黑人的生存境遇,又凸显了"自我追寻"和"失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亨利·米勒自称为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被看作专写淫秽作品的作家.其实作者在形式之外,有指向的东西.在<南回归线>中,他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认为美国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他面对使人性异化、自我丧失的美国文化,决心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来重建自我.他以真正的"我"说话,讲述自己的生存困境.他不断的努力征服自己的恐惧.他在无数次死亡中体验再生.他以最流氓也最天使的方式揭开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尝试用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分析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183;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家庭权力的建构方式,揭示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重压下的生存状态,探讨黑人女性解构权力规训、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迪伦由生到死再到生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超我、本我、自我三者之间不断变换斗争发展的过程。人性的回归使迪伦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爱情的力量,使她战胜了"超我"的限制,战胜了"本我"的自我放纵,充分发挥了"自我"的调节作用,使这三种力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女主人公王琦瑶几十年的风雨遭遇,揭示了一个女性与城市的故事,笔者认为作品从城市精神、日常精神、女性之梦三方面阐发了关于城市女性精神向度的思考,体现了城市女性的时空观及生存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与<原野>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主题意蕴上有着相似之处,本文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较,挖掘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作家对于人在极爱和极恨的感情形态下人性的探索.两个作家透过文本向我们揭示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命题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可能导致人性的扭曲,但是真的人性应该是美的,总能找到复苏之途.  相似文献   

8.
<马拉克什>以真实再现的写作手法,对叙事主体和叙事对象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直观"写真,使读者介入其中.遣词力求"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使叙事对象的生存状态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临摹再现.  相似文献   

9.
"瘫痪"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依斯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所反映的重要主题.作者通过揭示19世纪都柏林狭隘瘫痪的社会现实,和此种社会环境对都柏林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表现主题,他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部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剖析和展现,使"瘫痪"主题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更深入细致的表现.<痛苦的往事>中主人公达菲先生是小说集中都柏林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对这一人物进行剖析,并从他所代表的成年都柏林人的精神生活入手,来解读和分析小说集主题"瘫痪",进一步展现"瘫痪"在人物内在精神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钱理群的文学批评,从探寻作家心灵世界开始,进行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研究,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并提炼出"典型意象/历史细节"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这当中体现了一个研究者坚守自我的"诗性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根据献考察了中国古代论中境,境界和意境的含义,认为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常有用意境一词而言。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学之外。  相似文献   

12.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在今天的乡土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然而,当代乡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使得“差序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4.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为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提供科学理论范导,在多维哲学视野里对人的本质进行哲学反思,应当遵循“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相统一的路径,才能引出新的正确结论。在经济哲学和社会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外在关系考察,人本质是“经济动物”和“政治动物”的统一体;在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上考察,人本质是“经验动物”和“信息动物”的统一体。人的本质表现为追求利益和权力的外在本质与追求成熟和知识的内在本质的统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适应,是追求意义及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对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千夫”一词的含义,毛泽东认为是指“敌人”,有人认为是古代武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综合考察“千夫”、“千夫指”两词的含义,可以得出结论:千夫,本指众人,在鲁迅诗中特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本意为被指责的人,在鲁迅诗中指敌人。  相似文献   

16.
"三突出"的构造过程及其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的角度剖析“三突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延安时代的“工农兵”、“正面人物”逐渐街化为写“英雄人物”到“突出主要雄人物”,揭示着极左导致的的文艺思想的形而上学蜕变。  相似文献   

17.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8.
学校在“互动.开放”式数学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课题实施过程中,以“培训”为依托,夯实“课题”研究的底子;以“科研”为先导,推动“课题”研究的开展;以“课改”为契机,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以“评比”为动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化。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实验学校和“基础扎实、个性鲜明、适应未来”的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0.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